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老实说还不算太糟,但也绝非理想,而是有点“停滞不前”,偶尔还会陷于紧张、毛躁。若要追究责任,应该说人人都有失责之处,不过,若从权力和权能之轻重的角度来论,无疑是那些掌权者(不一定是政府,广义而言也包括非政府、非官方之权势者)的责任最大,毕竟权力越大,社会影响力越大。
族群之间有隔阂、疏离、矛盾等,坦白说,与那些握权办事或议事的权势者之持续拘泥于族群定位,忽略——或刻意压抑了中立(neutral)、平等、自由的公民身份之建构有关。公民乃不属于哪个族群或教群,超越具体背景地共享权利、共担责任的世俗共同体。但这也并不意味著公民必然得与各自传统进行切割,反而,正因为公民身份和场域的世俗性,各个个体或群体才能更自由、平等地保存和传扬其传统,包括宗教。
由于身负重任的掌权者不肯带头开辟、建设公民性,部分甚至为族群本位主义推波助澜,大搞族群议程,不惜腐蚀原本尚属融洽的族际关系,结果是加深了族群之间的猜疑、偏见、怨怼。无论如何,不能不说国人大体上还是相当理性的,即使遭遇各种彰然的制度化歧视政策之分化,人们还是能认清种族政策并不能垄断或取消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真诚、亲和的族际交往,乃至情谊。只是民间的亲善关系能否长久经得起种族政治的操弄,也颇令人担心。
另外,也许是渗透学校、媒体、学界等的掌权者的族群论述过于成功,不幸的是:族群意识和划分变得越来越浓厚、弥漫,一些应信守中立原则的公领域开始强调族际界限或等级(如只照顾某族的公共机构),连民间向来不看肤色的场域(如咖啡店、小贩中心等)也开始搞族性区隔。如此趋势之下,公民性的土壤越来越稀薄,人们也越来越退守到各自族群城堡里寻找依靠。讽刺的是:某些掌权者还假扮无辜和超然,高调呼吁国人要宽容、中庸、团结!
同样叫人喷饭的是一些显然太受官方论述洗脑的论者,谈起族际问题就是“你让一点、我让一点”。殊不知:公正不是族群间讨价还价的问题,而是每个公民之权利得不得到保障的问题。所谓“各让一步”,实际上乃对弱者的霸凌,这可不是民主,而是丛林法则!没有人会以为公正乃轻易可得,惟若这社会还想跻身文明世界的话,公正地对待每个公民,乃不可绕过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