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人世界掀起一股不大不小的研读儒家经典运动——不说是“潮”,因它其实还在发展中,并未“潮落”了。基本上,本人对如此运动是乐观其成,毕竟儒家经典如《四书》中,的确含有不少堪作为个人或族群之精神资粮的内容。
虽说儒教早已失去作为华人文化“正宗”的权威地位,但这并不表示它就是“一无是处”。当年不论是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或文化大革命的反儒教姿态,如今回顾,著实是急躁和莽撞,过于粗疏、轻率、武断地把一切“国艰”都归咎于儒教,结果是“婴儿和洗澡水一块倒掉”。实际上,儒教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约两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显然不无一定的合理性,诚有必要谨慎斟酌,而非任性迁怒。
是以,今天若有热心人士或组织大力推广读经,诚不无一定的文化“纠错”、“弥补”、“赓续”,乃至“振兴”意义。当然,也不是没有一些人质疑、担心,或截然咬定读经就是一种盲目、愚昧的文化“复古”,甚至“返祖”现象,不利于文明进化。惟如此观点未免太苛刻了,毕竟,如虔诚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印度教等教徒也热衷于研读各自大有历史的经典,难道其人都是“食古不化”,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吗?
再说,今天的儒家意识形态也早非天朝统治时期的“官方哲学”,或被视如神谕般的“天定纲常”,更无所谓借威权体制来强制遵从的事。大体上,读不读经,最终还是容华社个体自由决定的。虽说小孩或会“无辜”地被父母安排读经,但其长大后,就是个人的自由取舍了,绝非如某些社会那样,个人恐怕临终都无法摆脱经典的“规定”。甭说,这都得归功于华社先贤的世俗主义觉醒及改革,为后代割除了可滋生意识形态极权的“癌细胞”。
总之,今天的读经运动,诚不能被过度诠释为“反现代化”或“反世俗化”,毕竟其一般上并未具体涉及颠覆、扭转现代性的核心理念及价值,如个体主义。虽不能否认部分经典的确含有否定现代性的思想元素,但辛亥革命以后,世俗化已赋予华人更宽松、灵活、创新的经典诠释权和选择权,如说即使被视为“保守”的康有为,其孔教方案还是明确认可“信教自由”的。
相比于某些群体不得不把经典奉为绝对权威,还催生了一批经常自以为“正确”,乃至“神圣”到不可被质疑,遑论挑战的“经师”的情况,华人恐怕还是比较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