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女儿很喜欢上数学课,从她透露的讯息中,是因为任课老师的随和性格导引出她对数学的好感。倘若学习的偏好随任课老师的性格起浮,这并不是健康的现像。但愿天底下的学生对任何学科的喜好都是因个人兴趣使然,不是受某些因素所影响。
很多人在求学阶段都深受“数学之苦”。一般上,数理不好的学生,大约占了整个年段的30﹪左右。其实很多时候并非这些学生无法领悟,而是其他因素。要如何避免这些学生跟上教课进度,是校方应当正视的课题,不能放牛吃草让他们自生自灭。当然学生本身努力不够是重要因素,老师的教学法能否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之一。
数学的重要功能为“描述科学”。而在学科定义上,数学也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之母,犹如历史是社会科学之母。因而如何奠定学生在数学的学习基础非常重要。
很多资质不错的学生因为讨厌与数学有关的运算科目而选择纯文科系,错失了逻辑分析训练的机会,就此和自己原本的志向擦身而过。从人生规划的角度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一件事。
对于在数学学习路程屡受挫折的学生而言,数字和公式合组起来就是一场梦魇。倘若老师多花点心思,将数学与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或许能够提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举例来说,所谓参数,如果能解释成“参与的变数”,用这样浅显的词句解说,一语即能概括出参数的涵意。反之,不善言辞表达又缺乏耐性的教师,学生听课会愈听愈无趣,最后干脆选择放弃。
数学的学程是有连贯性的,当前面的疑点没弄清楚,后面的新问题又接踵而来,久而久之就丧失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数学相关科目占了所有学科节数的比重可不小,数学把握不好者,就会拉低学习成绩的总平均分数。
当然,数学的学习也有其体系的存在,从集合论、统计学、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到力学,在那些领域比较有关联,老师如果能够向学生略举一二,多少可帮助学生厘清到底所学到数学知识,在将来可能会有那些用处。
在学习的道路上,理应因材施教。有些独中的英文课已经按程度进行分班教学了,效果比以往未分班的情况来得好。数学课或许可采行加强班来提高数学程度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
数学老师任重道远,如能打破数学差的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引导学生爱上数学,那可是件功德无量的事。
然而,不少数学老师都是“天才教天才”,遇到对数学恐惧的学生就无法结缘,继而使学生与数学不共戴天而绝缘。从因才施教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