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已成为热点话题。赞成者认为加入可提升大马的效率与竞争力;反对者则认为,它会损及大马的政策自主性,若违约,尚可能被外资告上法庭。殊不知,大马已成了一个对外直接投资(DIA)多过外来直接投资(FDI)的新兴经济体,且相对集中于易产生纠纷的银行金融、保险、基础建设、通讯等产业,若受到不公待遇,同样可告外国政府。
至于其他,如药价会涨,稻米产业会大受冲击,制造业会受损等,也多是局部性而非全局性的问题。依我看,探讨这课题,应从宏观的全局来看,而不宜过度受制于局部性利益的过度牵制;毕竟,任何选择都会有利有弊,选择的依据应是先顾及全局性利益。
众皆知,大马是个高度开放的中型经济体,其对贸易的依存度(Trade Dependence)极高,名列世界前几名。如在2012年,我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为9375亿令吉,可仅是商品出口,便高达7029亿,其中,制成品更占5199亿,是世界排名20多名的贸易国。还有一点是,大马的制成品出口,有很大部份操纵在外资,而非内资手中。易言之,自主性本就颇有限。
历史地看,大马经济增长史中,最佳表现是在1987-1997年这时期,而主力则是外资,是种外资驱动型增长。只是,进入21世纪后,大马的增长步伐已大大放缓,主因之一在于,国际竞争激化,大马的低技术低薪资政策,已失去竞争力,从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受益者,转为被边缘化者。之所以,国内不当的保护与朋党资本主义阻碍了生产性力量的发挥,是主因。
回到TPP的课题,这是种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协议,它的产生与世贸组织(WTO)提倡的多边自由化会谈进展不佳有关(因国多口杂,众口难调)。据知,当前世界上虽仅有约200个国家或地区,可各类自由贸易协议(FTAs)却多达400项左右;显示出(FTAs)已是大势所趋。
自由贸易协议或贸易区会产生什么效应?首先它会在成员国之间,产生创造贸易(Trade Creation)的效应;反之,对非成员国,则会产生贸易转向(Trade Diversion)的效应。
也就是,成员国间的贸易量(Trade Volume)会增大,而与非成员国间的贸易量会减少。
这也是何以,它通常会产生骨牌效应(Domino Effect),也就是会对非成员国产生压力。这也是何以欧盟EU成员国,会增至27国之因。对大马而言,越南成为TPP成员,会形成一定压力,若泰国也跟进,那大马更别无选择。因为,这几个国家,都是处于直接竞争的,既是伙伴,也是对手的关系模式中。
对国内不同群体言,加入与否,自也会产生不同的利害关系;在短期内,可能某些群体受损,某些受益;然而,从宏观全局的角度看,首先要判断这是否大势所趋,抑或只是不实际的时尚;其次是,若权衡得失后,知道长远利益大于损失就应把握良机。重点是,要防止垄断,以及使尽可能多的人认识到,国家整体上发展起来,会为更多人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也使国家更有钱来做应做的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