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经济学、伊斯兰金融、伊斯兰债券......等名词与概念是伊斯兰世界(包括大马)常见的名词与概念,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伊斯兰国家或穆斯林占多数国家所实践。至于基督教、佛教或儒家,则少人使用这替专有名词与概念。
最近,笔者看到有中文版的《佛教经济学》与《善经济》等书,作者也尝试从佛教的角度来建构佛教经济学。观其内容,所谓佛教经济学或善经济与一般流行的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或民主经济学倒颇有相似之处。
如生态经济学或绿色经济便很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经济、永续发展与社会包容等信念与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观念也不同程度地渗透入当代主流经济学与企业实践中,如强调生态、社会与治理或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当然,同中也有些不同;毕竟,佛教有其特殊教理与价值观。谈起来,早在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克(E. F. Schumacher)便曾写了一本《小是美》(Small is Beautiful)畅销书。当时学术界便流行谈经济增长是否有极限或无限增长是否可能与可欲。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的不断增长与对资源的消耗,都会对地球与人类本身带来不可欲的后果。
在欧洲,这一种思想还促成了绿党的出现与壮大;只是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这个课题依然尚不算尘埃落定,如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最近选出了总统特朗普便对这课题不屑一顾;若美国不跟进,气候变化的大课题便难有突破性成就。实则,不仅是气候变化,甚至连基本的社会经济矛盾如自由对平等;个人对群体;国家对世界;公平对效率等长久存在的尖锐课题也难取得突破性成绩。
当前,许多人特别是搞社会运动或民主运动的活跃份子均很担心全球会否从自由、民主、平等、包容、多元走向剧化贫富不均、种族主义、部落主义、威权与寡头政治的趋势。毕竟,当前美国已出现这种趋势,而且可能带动风向,使更多国家朝向“极右”发展。
就佛教经济学而言,谈到佛教一般人多会联想到消极避世、断舍离;只是,也有人如梁启超认为,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智信;是入世而非出世;是积极而非消极;是兼善而非独善。这种看法恐怕多限于知识界而不是一般的普遍看法。依笔者之见,佛教其实有两面性,即是入世也是出世,如以出世的态度经营人世;即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强调看破,放下舍得,自在随缘,可又积极于修行精进,以便成佛,求得解脱。
此外,小乘佛教(南传)也较偏重独善,即自我的修行成就而不是普度众生;只是汉佛(北传)佛教则强调自度度人,也就是悟道后也要广度众生脱离苦海。伸言之,北传佛教更重视兼善天下而不是独善其身。
尽管如此,佛教的基本哲学是,人生是苦的,既然是苦的,就要寻求灭苦之道,而要灭苦便得摆脱妄想、执著、分别等业障。这就给予人消极避世的观感。只是也有人从积极入世的角度来诠释佛教,甚至付诸实践,如台湾的慈济功德会,便积极于人间的公益活动,鼓励成员多做多得,少做少得;甘愿做,喜欢做;忙得快乐,累得喜悦等。这种重视行动的入世的人间佛教也盛行于大马,更吸引了不少大马华族参与其盛,给人的观感便是全面入世而没有消极避世的“苦味”。
进而言之,人间佛教还提倡跨国家、超地区、跨宗教、跨种族、跨文化、跨阶级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条件实践慈悲活动。
在慈济活动了18年的何日生在《善经济》一书里突出了一个自利利他的概念与价值观。现代经济学基本上是从自利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会对诱因(激动)做出反应。许多流行的畅销经济学著作如《怪异经济学》(Freakonomics)便是从诱因来切入,分析人的行为,而自利的经济人便是依据个人自利的假设来行动。主流经济学一般上也认同这个基本人性假设。
只是汉传大乘佛教的传统是,理论上强调自利利他,甚至在哲学上是主张自他不二,即自己与他人,众生(由众缘和合而生了人群)是不分彼此的。这种万物一体观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观念依据。即然个人与群体是一体的,便应依据自利利他的原则来待人处事,以便建立一个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与此同时,经济活动自也应强调合作而非竞争,以便利人利己,谋求共同的繁荣与和谐。
佛教本来就强调布施、舍得、放得下、弘法利生,而且还据此发展出“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侻,利和同均”的六和敬理念和守则。只是落实起来,恐怕是知易行难,只能说,这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的任重道远挑战。
谈起来,自18世纪后期欧洲出现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便获得大解放,也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力与财富;其后果之一便是利益分配不均,也日趋明显,以致出现了偏重平等先于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思想。19世纪时还出现了强调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个利益分配不均的课题依然挥之不去,而且在1980年代后有日趋严重的趋势,以至搞到社会日趋分裂,现阶段的美国便是一个实例。可见这是一个老大难课题。
佛教经济学不失为处理公平对效率;个体对群体;平等对自由;自利对利他,这类矛盾的处方;只是,在现实中能落实多少只能诉诸于“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从性质上言,佛教经济学也可说是一种知足经济学;毕竟,人欲无穷,人实际需要的并不多,可欲望却是无量无边。从好的一面看,有欲望才有能力;从坏的方面看,人世无常,生命也无常,正因为无常,到最后一切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梦幻泡影”。
知足究竟是好是坏恐怕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只是若能打造相对均富社会应是可欲的价值目标。毕竟,利和同均才能致中和,保和与实现大和。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