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某所私立学院教授《西方文明史》,坦白说,不晓得学生们“体验”如何,我本身倒是获益匪浅。更早以前,当大学生的时候,也曾于国立大学的文学与社会科学院修过印度研究系(要感谢大学母校有此系)开的《印度文明》课,算是积累了一些“印象”。至于伊斯兰教文明,主要为中六考《伊斯兰史》时所学者。
也许因投身文科,我才有那么多机会接触文明课程,若是选修其他专业,恐怕就没那么“幸运”了。即使后来国立大专生都被要求修《伊斯兰文明和亚洲文明》课,但我其实仍不太明白:区区一学期的课,要如何有效地达到“领教”各大文明的教学目的?至于不涵盖《西方文明》,更叫人无法理解——虽说我们今天就活在西方文明的巨大“阴影”下,惟未必摸得清其梗概。西方文明太重要了,就算要“摆脱”或“超越”之,也得先了解之。
以前教《西方文明史》,从古埃及讲到苏联倒台,两学期都嫌不够,《印度文明》修了一个学期,大体上也只碰到古印度文明。质言之,认真的话,文明研究课程恐怕都是“大江大海”,个别文明至少都得花上一两个学期才能抓到重点。至于一学期就囊括几大文明者,仅堪称“概论”之概论,不是不能教,然似乎比较适合高中阶段,而非大学。如此“浓缩”的文明概论课程,尤其碰到一般大专互动有限的大班制,恐怕仅足沦为“形式主义”。
其实,政府那么重视文明研究,可谓好事,甚至堪称高瞻远瞩,且不论该不该设定其为必修科,然光把其压缩到一门课,实有点草草了事。
比较理想的做法应是开办一系列文明课程,如西方、伊斯兰、中华、印度文明等,乃至更细分至古希腊——罗马、希伯来——基督教、阿拉伯、伊朗、儒家、道家、佛教、印度教、日本、西藏、东南亚文明等,然后通过共同选修制度鼓励大专生自由选择,包括旁听,如此一来整体的学风营造会更好。
当然,这做法意味著各重点大学都得充实其文科部门,至少应开设伊斯兰、西方、中华、印度研究等系所,至于非重点大学,亦当有相关小组。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各大文明交汇处,本即享有做文明研究的历史及文化制高点,不好好利用,实属浪费,乃算失职。惟只怕那些开口闭口尽是“文明研究很重要”者,实出于政治考量,目的仅在于观念形塑,而非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