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华裔优秀生不获国立大学录取或没有被编到属意的科系,并不是新鲜事儿,但偏偏每次阅读这些优秀生入学无门的新闻,心中莫名有种悲痛又失望的情绪。悲是因为见到莘莘学子努力考取好成绩,却因为当局不完善、不公平的收生制度,导致入学无门的优秀生被迫转往私立大专或到国外求学。
若优秀生有机会到国外求学,又或者取得国外机构提供的奖学金,毕业后也不愁没有工作,未必会回国发展。是谁一次又一次让人才外流呢?本地大学素质每况愈下,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师资及教育部没有大力推广学术界的发展之外,录取学生有所偏差,即使每年增加再多人数的大学生,没有提升素质,又有什么用?
就以拥有九所大学的香港为例,去年就有2.64万名考生考获入读资助大学门槛“33222”(中英文3级、数学通识及选修科2级),争夺1.5万个学额,这也意味著,当中1.14万人无缘跻身大学。香港并不是人人有机会入大学,成绩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才会被录取,换言之,可以在香港念大学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水准。
可是,在大马的情况,每年虽增加不少大学生,但大学排名一直被排在亚洲大学排行榜之后,成绩优异生却被排挤在外,这到底是什么状况?难道这些优异生都不能选读属意的科系与大学?这不是变相的要让这些大学生“知难而退”放弃选读本地大学,一心往外国跑?
在我身边拥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一位女朋友因为大学先修班考获优异成绩而选读医科,不被录取,她发现异族同胞成绩比她差,竟然可进入医学系,让她气愤难消,毅然放弃国立大学,而选读私立大专。再来,不少同学在大学先修班考获4科全A优等成绩,这数位同学选读药剂系,结果只有一人成功被本地大选录取,其他三人竟有两人被编入排在最后的属意科系─金融系,让人意外不已。
如今,政治人物忙于解决优异生不被大学录取的问题,要查问、了解,为何这悬而未决的问题至今依然沿用十多廿年前的方法。到了有人出来投诉,政治人物才试著去了解、解决,而不是在发现问题的廿年前,就对症下药,理出一套解决方案?这种“政治表演”,让人看了很乏味,即使最后为优异生争取进入大学,却依然不会为政府或任何政党人士加分,因为这种不公正的做法,只会制造更多愤怒的大学生。
大学收生制度不公,除了让优秀生流向国外,也因资格较低者占据了位置,影响到本地医疗人员的素质。国人到医院求诊,对一些医生的话“半信半疑”,和过往的情况大为不同。对此,政府有必要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