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的朋友介绍我喝安布拉果汁,我好奇什么是“安布拉”,一看那果,发现原来是咸沙梨。为什么叫作安布拉呢?据说是译自马来语,我又查了一下,马来语里它叫作“amra”,华语加上一个“布”字(也有写作“不”),可能是为了要捕抓中间的双唇音吧。
旧时咸沙梨我们都是蘸著盐或糖吃,也有人加豉油加糖再加红辣椒,因为这果子酸,直接入口叫人牙齿发麻。倒是没有人将它搅拌成汁,在物资贫乏的年代,喝果汁、弃果渣太不经济了。
安布拉搅汁当然好喝,生津止渴,十分消暑,不知道为什么它在中、南马不普遍,印象中好像只有在卖腌果的咸酸甜档口比较常看到这果子。有一次我偶然在新山的一家咖啡店看到瓶装、经过加工调味的咸沙梨汁,点过来喝,味道也不错;可是不久后光顾同一间店,就没见到这饮料了。老板说,割货过来卖的,不太销,所以没有再拿货。
还记得那饮料瓶子上写著“芭龙龙”,当时也让我愣了一下,后来一问才知道那也是音译词,译自马来语“buah kedondong”。闽籍先辈用乡音译马来词汇,常会把舌尖中音的声母“d”读成“l”(像“duit/镭”、“dukun/老君”、“Dungun/龙运”),习惯便成自然了。
我留意到身边多数南马朋友都把咸沙梨叫作“芭龙龙”,说咸沙梨,他们反而不知是何物。就个人而言,我喜欢这样的音译,因为它们贴近现实,以大众口语为基础。
虽然“芭龙龙”和“安布拉”看起来和尝起来都像是咸沙梨,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指它们其实是不一样的水果。查旧版和新版的马来语词典,在“amra”这词条下有两个矛盾的义项:(一)一种常被人混淆为“kedondong”的果子(槟榔青属);(二)同“kedondong”(橄榄属)。所以究竟“安布拉”是不是“芭龙龙”呢?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有句马来俗语说“别错以为安布拉是芭龙龙”(amra jangan disangka kedondong),意思是:别以貌取物,错以为上等货是次等货。从这俗语来看,“安布拉”和“芭龙龙”本来应该是外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水果,前者要比后者好吃。不过民间约定俗成的力量大,最后连词典也不得不承认“安布拉”是“芭龙龙”的别称了。
(补充:也有人说“安布拉”是译自英殖民时期留下的词汇“ambarella”,可参阅傅承得和林金城的文章。若要求证何种说法为真,还必须到果园向不同族裔的人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