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几二十年前看华文媒体上的本地评论文章,老实说,写得出色者著实不多,所以很容易就可“扫瞄完毕”,而且对几位作者特有印象,有些甚至可谓“看他们文章长大的”。
然而,许是人口自然增长和教育——尤其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关系,今天文章写得好者,还真不少,每天刊登出来的作品往往都来不及读完,经常要“走宝”。
实际上,今天除了传统媒体,新媒体也提供了挺大的空间让各路作者尽情发挥,惟这些空间还是很快就被好文章填满了。当然,不能否认写得不是那么好的文章也非常多,通常只须轻轻瞄过,就摸透其苍白空洞兼老套的内容了。惟不论写得好或写得烂,叫人欣慰的是:看来华文的逐步普化和优化,还是相当确凿的事。即使有些文章一看就知道是“枪手体”,活脱脱就是在给政治寡头擦鞋,但鄙夷之际,还是不得不欣赏其文笔之佳。
回想那些年,写评论文章还得叫自己或家人担忧会否触犯权贵,尤其被冠上“反政府”之名而惹祸上身的窘境,今天的作者可谓“好命”极了。如此言论大开,虽充斥著不少“噪音”和“假音”,但还是比因恐惧或郁闷而一片死寂,或只疏疏落落地哼两三声的冷场好太多了。比较悲观者或觉得如今是一片乱象,甚至已有“劣币驱逐良币”的危机,但我觉得还好;颠三倒四者毕竟还是嚣张不了多久的,即便其后台够硬,但还是挨不过公评。
无论如何,我赞同舆论界还是须整理出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作为发言者之责任。不过此规范和标准不能再遵循“政府知道最好的”精英主义路线,因事实证明这往往会衍生弊端。毕竟,精英本质上也是凡人,也会被权力所腐化,所以不能纵容其因权力过大而害人害己。民主社会的规范和标准,应尽可能据由下而上的共识而定。虽不是每个人都能贡献想法和意见,但任何想法和意见至少须经过广泛的认知和认同,方能转化为共识。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也不是没有一些基本的共识,否则早就乱翻了,但共识是须不断演进、开拓以适应时代或配合更理想的生活形态的。
言论自由是民主化的基石,此乃无可妥协者,我们绝不能退回言论封闭的年代,去继续啃被老大哥监控、折腾的苦果。但要享受言论自由,民间就必须自发地树立成熟的言论伦理。也许评论作者们该花点精神去探讨如此伦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