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一般把社会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归类为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一般学子也把在课堂里学到的主流正统理论,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理论;只是,从实践为检验真理的角度看,多数在正规大学里学到的这类视为当然的普适理论,并不具普适性,反而是颇具争议性。
就经济学来说,一旦落实到实践,如制定与执行政策的层次时,许多理论均失去普适性,而在政策圈引发激烈论战,如全球化、自由贸易、保护主义、最低工资或生活工资、政府职能、市场作用、福利政策、增减税、预算赤字、失业、通膨等,便是政策界司空见惯的各有各说,也突显出政治学,经济学不仅不是科学,甚至不是一种中立的学科。
易言之,学说背后,隐蔽著价值观与实际利益的冲突。这类例子太多了,此处仅举几项来谈:
(一)最低薪资制。由于风气所使然,许多知识界人士已把它视为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它有助于扩大社会的消费力;因此,在这个“供给过剩”的时代,它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件;因为,有了有效需求,才能靠消费推动增长,创造就业;只是,也有许多主流正统经济学家认为,它会增加年轻人与非技术工人的失业率。
培养知识与技能
因为,雇主是利润追求者而非慈善家,他们不会雇用人非其值的雇员。也因此,欧洲最强的经济大国德国与亚洲最富裕的新加坡均没一般性的最低工资制。两国认为,重点是培养国民的实用知识与技能,才是治本之道。只要有本领,不怕没人雇。从结果来看,两国的失业率也大大低于其邻国。
(二)赤字预算。一般人的常认多认为,一国的财案应尽可能保持收支平衡,若出现赤字,也应尽早消灭它,以免引起不安;只是,也有不少经济学家主张,一定程度的赤字与举债有利经济,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因为,在衰退期,企业与家庭均不敢消费与投资,而缺乏消费与投资,就会缺少就业机会,政府也会因此少税收。
据此,在衰退期,政府更应大手大脚花钱,也可无中生钱。其结果,政府债务虽增多,可家庭与企业因有了就业与需求,最终会增加政府收入。更何况,政府可用通货膨胀来消债,偷偷地把钱从家庭与企业手中转到政府口袋。也因此,有人说,通膨是会咬人的无声无息的狗!
(三)增减税。一般来说,富人最担心政府赤字(除非是朋党);因为,赤字连连的结果,可能就是加税,而富人通常是加税的对象,包括个人税、遗产税、房地产税、资本利得税等。因此,富人希望政府节流而非增税;可穷人则希望政府增税而非节流,如削减福利支出与补贴。
把赤字货币化
穷人也认为,政府收不抵支,不是福利支出大是富人缴税少,只要富人多缴税,政府便可收足抵支。此外,加税也会使富人出走或把资产外移。结果便是,出台“劫贫济富”的消费税。俄罗斯与一些东欧国家则采用单一税制,如不论贫富一律课13%乃个人所得税。据知,税率降低了,税收反而有增无减!
(四)储蓄。一般人的常规智慧是,储蓄是一种美德,对落后国言,更应多储蓄,以便积累投资创业防老的资本;只是,当代经济学有一种储蓄是恶习的说法认为,你花钱,我才有收入,我花钱,你才有收入,若人人只储不花,经济就要垮了。(除非靠出口)。
耐人寻思的是,经济学说最发达的美国,也是工时最长,储蓄最低,消费最多的国家,其消费额占到GDP的95%之高,成了典型的消费的奴隶。美国人若少消费,许多出口导向国可就惨了,可美国人若持续举债消费,也可能有一天致成美元崩溃!可泛滥的美元还在走强呢。
(五)稀缺性。上过经济学课的人均知道,通常第一课便是告诉学员,资源是稀缺的,故人类得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做选择,根据成本─效益做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两难选择。只是,举目一望,稀缺固然有,可浪费与资源闲置的现象也无所不在,如许多国家便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这便是严重的资源过多与浪费的现象,可学过经济学的人,一般都视稀缺论为理所当然的至理名言、公理;这是否很荒谬?
进而言之,主流正统经济学还据此制定公共政策,如假设资源已充份利用,如政府出台赤字预算,就会推高利率,排挤民间投资。
显见,稀缺导致了零和游戏观。可在资源不缺的条件下,政府扩大财赤并不会排挤民间投资;因为,政府可印钞票,把赤字货币化,而不必与民间争资本,也不会推高利率。因为,政府可无中生有,不必与民间争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