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马有不少团体在反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A),而且矛头针对美国,或针对由美国利益集团主导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经济主张。这个主张认为,自由贸易与投资,减少政府干预、民营化等,是促进经济增长,国民福利,甚至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良方良策。
在1980-90年代,不少论者认为,这类主张是富国的糖衣毒药,是富国的权势集团,特别是跨国公司与金融资本,用来殖民化后进国的包装。只是,近年来的趋势是,发达国内反自由贸易之声浪也日趋响亮,连一些对穷国或富国的穷民持有同情心的顶尖学人,如Stiglitz、Jeffrey Sach、Paul Krugman等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也质疑起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作用。
其结果,当前发达国,颇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这类思想主张,大大损及了发达国普罗大众,特别是中下阶级的权利与利益,甚而至于在发达国致成了富者与贫者增多中产萎缩,中层塌陷的M型化趋势。也就是说,从二次战后到1970年代,发达国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趋向钻石型或蛋型,也就是中间大两边小的橄榄型社会,可进入1980后,则逐渐M型化,在2008-09金融危机后,更是加速M型化,以至于发达国已普遍出现,反移民反自由贸易的右倾化趋势。
自由贸易的缺点
他们认为,自由贸易使发达使国产业空洞化,越来越多人失业,失业不仅高居不下,贫富两极化也日趋严重,使得发达国的中型阶层,发生分化。少部份成为赢家通吃(Winner Take-All)社会的胜出者,成为新富新贵,而大多数中产阶层则向下沉沦,变成焦虑阶级(Anxious Class)!易言之,往日的大好时光已一去不返,美国梦也已梦碎,更多人无法接受负担得起的高等教育,变得未毕业便背了一身学债或车债,医疗费用也在就业不保的条件下节节上升。1950-70年代享有的平等,安全,福利,安心感均逐渐流失不返。反之,不少新兴国的中产与富豪则快速冒起,不仅外汇存底节节高升,还挟著巨富到发达国炒高房地产价格。连新加坡和香港两地也有不少人抱怨,外资炒高房地产给人的印象是,发达国的反全球化论者反得有理,有些折衷者则认为自由贸易虽是可欲的目标,可公平贸易(Fair Trade)更是必要。也就是,贸易投资等应建立在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基础上,这才是可长可久的互惠性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也是巩固相互依存的良方。
从公平贸易的角度看,多数新兴经济体如大马,均在对美贸易中出现贸易顺差(也就是美方逆差)。其结果便是,出现了失衡与再平衡的主张。若要纠正失衡,回归可长可久的平衡,新兴国就宜实行公平贸易,如放宽对工会的管制,让工资自由化,出台竞争政策以便削减国内垄断,开放公共部门采购,保护智识产权,让外资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这才是两得其利的公平贸易。
毕竟,总的来说新兴国多在搞利己损人的重商主义政策,而美国则是太过大方,而成为受害者。
实则,这些新兴国对美国与欧盟的依靠,多过发达国对他们的依靠,若大家均搞贸易保护主义,受害最大的还是新兴国而非发达国。
当然,新兴国也可说欧美也在搞保护主义,如每年花好几百亿于农业补贴,或是用技术性理由,如高标准的安全规格,挡住新兴国的产品入口。
或是说发达国的问题不在于空洞化,而在于高福利、竞争力趋下或技术进步(如自动化),或其严格的劳动标准。另外,有一种看法是,除了高福利,技术进步导致失业高居不下外,发达国,特别是英美二国的过度金融化,才是导致贫富不均与实业空洞化的原因。
因为,自1980年代英美等国制造业出现脱工业化(De-Industrilization)后,服务业便成了过重的经济支柱,而随著服务业的日趋成熟,金融业便一枝独秀。
其结果是,企业无心搞实业,而纷纷转向从钱赚快钱的金钱游戏。有钱者可以钱赚钱,可却没创造出就业机会,进而使经济虚业化。约言之,2008-09的金融危机的真正因素在于金钱游戏导致贫富两极化,而两极化导致消费力不足,消费力不足便只好靠走近路的信贷泡沫来刺激资产升值与持续消费,终而引发全球性的危机。
之后,又再用以毒攻毒的量化来继续这个虚而不实的金钱游戏。一句话,是经济过度金融化惹的祸。只要不终止这些贪图急功近利的手段,什么再平衡都是多来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