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我离开马来西亚来到台北,到了9月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才算是留台生。之所以在1981年来台,也有其历史或政治决定因素。1981年,刚好是“在台中华民国”政府实施侨教政策三十周年。那一年,侨教政策有了重大改变--侨生将不得自行来台参加大专联考。换句话说,如果我不在那一年来台,以我的烂GCE成绩(连MCE都没有),这辈子大概无法成为留台生了;如果要当大学生或留学生,大概也只有念钱钟书小说《围城》写过的那间“克莱登大学”了。

这本《我们留台那些年》的作者中,跟我一样以个人身份来台自行参加联考的,只有“黄昏星”李宗舜。1974年秋,他没获录取分发,却仍“带著落榜的心情”来台,到台北车站前的建国补习班报名上课,翌年七月参加联考,九月进入政大中文系。那些年,外国人可以持观光签证入境,到期后延期两次,居留期限不得超过半年。当然,每次到外事警察局延期都得有正当理由。那些年,想来台湾念书的华社学子,如果不是独中应届保送分发或进入侨大先修班的,多半呼朋结伴,买张机票就到台湾来了。来台后,大多在罗斯福路公馆、木栅景美兴隆路、永和中和一带合租房子,再到补习班或台湾师范大学国语中心缴费注册上课,以合法居留及参加七月的联考。我自己二月到台北来,七月考试,估计若顺利考上大学,大概逾期居留个几天,应该无妨,只要有准考证,签证延期问题也不大。那些年,台湾外交部、外事处对侨生算是颇为友善的。

李宗舜的“神州兄弟”廖雁平当年分发台湾南部的屏东农专,但后来为了与诗社同志聚义台北,不惜休学准备重考联考,也是循此“自行参加联考”的管道;后来获录取政大哲学系。但是,到了1981年,对“侨生”而言,这是“自行参加联考”的最后一年,日后“此路不通”,“来台自行参加联考”的模式将成为绝响了。

此前,在五、六十年代,彼时台湾还是马来西亚的邦交国,除了“忠贞侨团”推荐申请入学,吉隆坡与槟城还跟香港等地一样,设有几所大专院校联合办理招生的考区。一九五十年“在台中华民国”公布“侨生投考办法”,1953年制定“侨务政策”,鼓励辅导侨生来台就读。1953年起,纳入美援计划,成为冷战时代的战略布局。1953年,白垚在香港参加入学考试,录取后为“第二届赴台升学的侨生”,搭“四川轮”抵基隆港,翌年住入台湾大学的侨生宿舍,两年后搬进“国际学舍”,这两栋建筑都是美援的产物。白垚的留台模式,多半也是那个时代星马留台生的模式。淡莹在1962年九月赴台,到香港乘搭四川轮抵基隆,因为晕船,“在船上躺了两天两夜”,住进的台大第五宿舍,“崭新巍峨,专保留给侨生”,显然也是以美援兴建的。1963年秋赴台的刘放,也是搭船来台,进入台大,住傅园侨生宿舍。

留台生的身份认同

1959年赴台的张子深(张寒,1962年政大中文系毕业)、1960年赴台的郑良树,及差不多同时期留台的“海洋诗社”与“纵横诗社”成员刘祺裕与黄怀云,或看看(吴均昌)、赖观福、潘雨桐,他们的留台模式应该相去不远。张、刘、黄、赖四人来台后,或参加征文比赛,或参与文学社团、办刊物、出版诗文集,相对于白垚“对当时当地热闹滚滚的诗战,淡然处之”,他们算是积极投入1960年代初的“自由中国”文学场域。1962年赴台的王润华、毕洛、叶曼沙,1964年赴台的陈鹏翔、林绿等人,先后成立“星座诗社”(1963)与创办《星座诗刊》(1965),介入当地文坛的方式也跟刘黄二人差不多。星座成立,就旨在“解决今日中国诗里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真正的中国现代诗”。19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体身份仍为“中国文学”--延异的“中国文学”,这群侨生身份的星座诸子在台的文学活动,普遍被视为“文化回归”(就像对“侨生”“回归祖国”的想像),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六十年代的留台生,除了一般出国深造者之外,固然颇有人因阅读台湾文学而亟思取经台北以实现个人的文学梦想,却也不乏视留台之旅为“回到中国文学的主流”者(如林绿等)。这样的“(文化)中国想像”,到了1970年代仍然投射在不少留台文青心中的那张文化地图上。温瑞安等人的神州诗社,即这样的一个对台湾心存“不切实际的幻想”(张贵兴语)的典型(或极端)案例。

1970年,李有成在槟城参加考试,分发到芦洲的侨大先修班后录取师大英语系。李有成的同代人余中生与黄良日,早他两年赴台。根据有成的记忆,他们从槟城出发,乘搭“航向台湾的慢船”,但有成来台时已有飞机从吉隆坡梳邦机场直飞台北松山机场,赴台留学进入“leaving on a jet plane”的时代。70年代上半叶与中叶,除了温瑞安、方娥真等天狼星社员,商晚筠、颜宏高、赖敬文、丘瑞懋、张贵兴等一票文青,都先后成为留台生。连1972年左右参与“文化乡愁与自我放逐”论战的赖瑞和也留台去了。可惜这本集子只收录了李有成、叶蕙、张贵兴、李宗舜与廖雁平的时代记忆。

1970年代的国际局势丕变,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也有了新论述。1971年,由于其联合国席位被对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在台中华民国”“被迫退出”当年参与创建的国际组织,终于“贼立汉不立”。后来简体字也取代了繁体字成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刊物《信使》(Courier)中文版的书写系统,渐渐“横行”天下。马来西亚在1974年和中国建交。美国则在1979年与中国建交,以“台湾关系法”(TRA)延续断交后的“美台关系”。台湾在国际政治上成为“亚细亚孤儿”的同时,岛内本土政治运动与文化论述渐渐冒现,这些自强与抗抵论述早在1972年点燃战火的“现代诗论战”就已见端倪,而以“乡土文学论战”(1977-1978)与“美丽岛事件”(1979)为高潮。在那些年留台的马华文青,刚好赶上宝岛“动荡的1970年代”,内心难免受到冲击,对自己的身份属性与文化认同,应该也有所反思。“马来西亚旅台同学会”即在1973年成立。

文化乡愁与民族主义

大马在1970年代历经1969年的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后,铺天盖地实施新经济政策,落实卜米(土著)主义,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备受打压,华社难免因应产生感时忧族的悲情主义与民族-文化主义。1970年代中叶,天狼星诗社成员带著文化乡愁与民族-文化主义赴台,与台湾岛内彼时因国家被迫退出联合国而弥漫民间的民族-文化主义氛围一拍即合,与大马天狼星总社决裂后重组神州诗社,在动荡的年代平地一声雷般崛起台北,后来更以“文化中国”为号召,出版《青年中国杂志》,一度百人结社,但也树大招风,温方二人在1980年被警总以“为匪宣传”入罪,被拘禁数月后出境,诗社遂告瓦解。“神州事件”也象征留台人对台湾“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破灭。不过,在台湾文坛迈入文学奖的年代,1967年来台的李永平、70年代来台的商晚筠与张贵兴正逢其盛,而且颇有斩获,实现了个人的文学梦,也令人对马华留台生的文学表现刮目相看。

“感时忧族”正是在1980年代--雾锁华社的马哈迪时代--留台生的文化意识或生命情调,这也反映在彼时在台在马的马华文学文本里。我在1981年底入学前后,常跟《学报》作者林年绿(林清福)到公馆的“马来西亚旅台同学会”总会走动,后来担任文宣干部,编了几期《大马会讯》。翌年总会在金山举办干部训练,我代表师大大马参加,算是较深入了解了对那一代留台生的想法与同学会的理念。那年夏天,总会会长改选,选战激烈,结果彼时念政大的张永庆胜出,他找了一群优秀的干部,认真的做了点事。那些年,我们看到“大马旅台文学奖”举办,马来文小说翻译比赛举办,《大马青年》创刊,大马青年社成立,《大马新闻杂志》与丛书出版。这些活动与成果颇能彰显大马留台社群的“学术报国”理念。

马哈迪时代颇长,竟有22年之久。“马哈迪时代的抒情诗人”陈强华、王祖安、傅承得留台时,正是马来西亚的“动荡的1980年代”--党争、经济萧条、语文问题、教育问题、三宝山事件、茅草行动。同代人还有黄英俊、罗正文、黄雪艳、林建国、陈亚才、林福南、周美芬等。他们或多或少参与了总会、各分会、大马青年社的上述学术与文学“报国”的活动。罗正文在大马新闻杂志社出版的两本政论集,林建国编的文学奖作品集《三宝山的遐思:第三届旅台大马现代文学奖作品专辑》(1985)竟都是那些年的大马禁书。茅草行动发生时,台湾刚宣布解严不久,我在南部的中山大学念硕士班,台北的大马留台同学发起抗议活动,不过我并没有加入联署。


(上篇)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柔摄政王欲动议罢免 TMC生命科学CEO恐丢职

阅读全文

前港姐公开私讯截图 被邀饭局上房28万

阅读全文

一泻千里! 令吉兑美元贬至3个月新低

阅读全文

【15岁少女坠楼案】男友现身灵堂 送别女友最后一程

阅读全文

“舒服吹冷气 我才收1令吉吧了”

阅读全文

黄家和:魏家祥不要懂装不懂、制造假象【东方头条】2024-11-12

阅读全文

孙和声:苏格兰独立公投

东方文荟

根据报导,今年9月18日,苏格兰将会进行公投,决定要否留在大不列颠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留台联总的诞生

东方文荟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要念大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年,对那些在华文中学毕业的学子来说,到南洋大学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南大可...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华社对国家文化政策的回应

东方文荟

513种族冲突事故过后,马来人社会于1971年召开了文化大会,会中推出了国家文化政策宣言:l)国家文化应该以土著文化为核...

阅读全文

詹缘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新视界——《移山图鉴》下册〈政治翻新天〉导览

东方文荟

《移山图鉴──雪隆华族历史图片集》下册〈政治翻新天〉一书,是华社研究中心在两年前出版上册后的新添书目。这本书的出版,在马...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513的暴乱

东方文荟

1969年4月14日,小儿翰隆在雪州八打灵阿松大医院诞生。正巧这一天是泼水节。如果是在泰国,那是全民欢庆的日子。5月14...

阅读全文

孙和声:大马的中国研究

东方文荟

在这个全球化加速进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互相竞争、依存与互补日益加深;因此,对有来往,特别是来往频密的国家有深入研究,已...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马来西亚的成立

东方文荟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正式成立,这是由马来亚联合邦加上新加坡以及砂拉越和沙巴联合成为一体的新国家。这一个国家,从诞...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天·地·人——古谚诗文说贵州

东方文荟

“贵州?好远喔!”每次新知友人问所从来,答曰贵州,对方大都带著几许愕然与新奇,发出这句疑问兼感叹。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雨征程:地下组织新盟简史》简评

东方文荟

自1989年马来亚共产党(马共)、马来西亚政府及泰国政府签署三方和平协议后,有关马共的内幕和事件也逐渐被公开。和平协议签...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陈祯禄与拿督翁

东方文荟

1946年拿督翁领导马来人反对马来盟邦宪章,要限制非马来人公民权的获得,高举马来民族主义的大旗,受到马来人的支持与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