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源盛的医师资格和学历、经历疑云事件,无论最后的结局如何,其实在爆发之际已大大的刮了所有媒体工作者一个巴掌。
是的,很响,很痛,狠狠的逼著大伙去面对和反思,包括我自己。
根据其个人网站、面子数专页和传记上的资料显示,他生于1986年,今年26岁,是派驻战地的创伤外科医师,同时拥有创伤外科、急救医师和青少年犯罪心理资格。
撰文的目的并不是想证明其资历是否造假,但单看以上资历,其实一开始已经因值得怀疑,而去必须追问几个核心问题:一位有如此资历的公众人士,究竟是得从几岁开始进入医学院就读?究竟花了几年的时间医学本科毕业?究竟再花了几年的时间得到外科专科资格认证?究竟为什么他能够年纪轻轻就获得那么多的资格?
这些,都是简单的求证工作,是每一位媒体工作者,甚至是关心他的母校校友、支持他的教友、帮他出书的人士以至于购买他书籍的普罗大众,都应该去追问、去思考、去求证和了解的,然而,我们做了什么?
是的,理应身为大众喉舌和处于监督机制的媒体人,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什么都没做,只是任由现象发酵,然后在相互竞争的利益驱使之下,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造神。
或许社会实在太冷漠,因为有爱心和热血的包装,所以我们对一切可能涉嫌造假的疑点都可以变得比较宽容?难道查询一个以个人名义进行筹款、出版传记、企图在社会制造影响力的医师其资格为何,有比询问类似“请问战地医师的平均寿命有多长”的问题来得冒昧吗?
如果我们当初小心谨慎一点,而今的争议是否可以避免?
今天,我们面对一位社会文化名人,就可以罔顾逻辑而粗心大意;无数个明天,社会大众还能期盼如此粗心的我们帮他们揭开更多的真相,伸张社会的不公不义吗?
是否无论多少个盲点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都可以按照“作业程序”,访问、取资料、发问一两个无伤大雅的问题、要求对方发电子版文告给我们、看到文告后选出一个最吸睛的新闻点大做文章成为新闻后就完成任务?
不是的,我们都知道,新闻工作者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勿让盲点遮盖我们的双眼,在别人试图欺瞒的过程中找到真相。
我无法代言访问过萧源盛的同业说出他们的心情,我只能猜测他们或许愤怒、或许自责、或许难过,但既然错误已成,那就应该勇敢面对——我自己也不敢斩钉截铁的否认,在新闻采访工作生涯中,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或因盲点而判断失误。
就像我当初都因为被报导感动,而从未去思考事情是否合理,是否应该提出任何进一步的询问。身为媒体人,我也失职了。
做错了事情,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反省、检讨,然后勇敢面对,希望以后可以做得更好。做错事情的任何一方,不代表无法翻身,然而前提是应该勇于认错。
是的,我认错了,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