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媒体自己当了审判官。
日前发生在槟城人民组屋打枪埔附近的掠夺案,当受害者证实身亡之后,媒体从警方提供的闭路电视资料中意外发现,在事发后的4分钟,经过的数个路人没有停留下来施以援手。于是,铺天盖地的道德审判轰炸尾随而来:“槟城版小悦悦”、“见死不救”、“社会冷漠”等等标题,引导网上七嘴八舌的评论,将新闻重点聚焦于谴责那些没有施援的路人身上。
连政治人物,也跟著起舞,大家一起扮演道德圣人,枪口一致。掠夺匪的残暴、执法维安部队的失策和漏洞、急救单位的怠慢……选择性从读者眼中“被消失”,全因为“人心冷漠”实在是一个太容易引起共鸣又新颖的新闻角度,这样的东西,才有人要看啊!
失焦的新闻处理方式,最近实在太多,从黑人被打死事件到保姆疑导致婴儿死亡事件等各种社会新闻,甚至政治人物的桃色绯闻,不胜枚举。
我们做新闻,很容易因为所谓“时间限制”、“报纸好卖”、“法律限制”等等各种便捷而堂皇的借口,陷入制式化的思维,“随手”将新闻按照特定格式包装。
然后,在“人有我也要有”、“人家都有了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有”的竞争心理和谬论之下,选择性遗忘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良心,将自己的贪婪和冷漠合理化,将社会原有的裂痕进一步地撕开,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再来又一次扮演判官,对在裂痕中挣扎的人们狠狠地践踏,遗忘了自己也是那个造成事件恶性循环的始作俑者。
我们避开可能会引起法律问题和挑起“当局”敏感的课题,我们以截稿时间为借口而不彻查真相追根究底,我们有太多地雷不可碰触,然而报纸却非卖不可。
我们唯有狠狠的践踏手无寸铁、不懂得游戏规则的普通百姓,将他们的真实身份样貌曝光,甚至引导读者去批判谴责他们——然而面对权贵和霸权结构的恶行,和因为这样而促成的种种乱象时,我们的声音又去了哪里?
这样的我们,又怎么有资格占有道德据高点,去谴责别人冷漠呢?我们甚至没有资格谴责网民人云亦云,或者以霸凌方式制造围攻舆论甚至人肉搜索,因为,我们也在做著同样的事情。
因为我们,早已把应背负和被寄望履行的公正、公义和良知也一并践踏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