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最后两年,她是一个很不快乐的学生。
那时候,由于中三初级评估考考获优异,她中四被分配到理科班就读。学校只有文商班、商科班和理科班三种选择,在那个大马教育文凭只能考10个科目的年代,学美术、地理和商概的文商班生只需报考9科,换而言之,在师长眼中,那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才会选择的班级。
被分配到理科班的她其实不喜欢理科,小学曾经是绘画比赛常胜军,热爱文学艺术的她比较希望可以到文商班就读,但因为学校没有让优秀生少选择一个会考科目的“先例”,因此校方只给她两个选择——要嘛,就留在理科班,否则就念商科。
在重理商轻文的社会刻板观念之下,只有理科生才能成就大业成为社会栋梁,商科生能够凭商业知识赚取白花花的银子,学文科和艺术的孩子,听到最多的,恐怕是:“哈?你们以后要做什么?能够赚钱咩?不会饿死咩?”
别怀疑,从我父母的年代到今天,问这句话的还是大有人在。家长们小时候让孩子上芭蕾舞班、上绘画班、上钢琴小提琴各种乐器的班,为的并非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爱好和兴趣,而是认为这些学习能够为孩子们的学术成就加分——嗯,干脆说,能够考到好的分数——然而更多的原因,恕我直言,只是为了面子问题。
所以,即使各种艺术学艺班的学员时常满额,每个小孩都几乎如天才般学会十八般武艺,然而我们社会仍然无法造就真正对人文艺术关怀的主流风气,数十年来如一日。
正规教育制度并不重视人文艺术教育,小学总爱拿美术和音乐课开刀,让其他学科的老师补课;中学不用说完全没有音乐课,美术节少得可怜,史地科时常“放牛”(历史科较被重视因为是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必考科目)——种种的现象只告诉孩子,你们在课外学习的一切,只是额外的兴趣,而兴趣不能够当饭吃,当遇上学校的考试等大事,你们就得要放弃“兴趣”,回来乖乖当个考全科A的好学生。
当然,仍有许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看见人文艺术对孩子的人格塑造、秉性养成极为重要,而进行推广;然而,抱著保守观念办学者,仍然大有人在,例如我就曾听一名负责课外活动的中学副校长说:“你要学生接触戏剧、学习艺术,你就得让家长们看到效益,看到成绩!”
若就连教育工作者也认为“绩效”和“功利”凌驾于“学习”和“教育”的作用,我国社会的人文艺术发展当然不会有任何前景。
没有艺术教育,就不会培养观众群,没有观众群,文艺活动就不会有市场,没有市场,就养不活艺术家。
所以,下次别再问:“艺术工作者,不会饿死咩?”这样的话,其实,他们从小就被这个社会给共同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