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乔治市艺术节已落幕,或许有人会说,在这场全国唯一以古迹和文化之名筹办的城市艺术节中,得益最多的非立陶宛画家尔纳斯莫属。
上周,我和妹妹在路边巧遇打包熟食的他,发现路人一看见他都停慢脚步,或者上前和他打招呼寒暄。尔纳斯俨然成为城中最“夯”的艺术新贵。
这位跨越大半个地球旅居槟城、年仅25岁的小伙子,创作引起热论的“乔治市镜像”6幅壁画后,获得国内外各家媒体的争相报导,据他本人接受电视台访问时说,连家乡的媒体也因此开始注意到他,使他觉得这一切非常神奇。
为尔纳斯提供发挥平台的乔治市艺术节筹办单位和提供资金的槟州政府,在尔纳斯“走红”前后,获得肯定的掌声背后,其实并非没有遭受任何抨击和批评。
尔纳斯的“外国人”身份最引争议,部分人士认为,州政府砸了钱捧红了一个外国艺术家,并不“值得”;也有些艺文界人士甚至觉得,即使尔纳斯创作的壁画人物都是本地人(除了姓周桥的渔船兄妹以印尼小孩为蓝本),其作品却无法凸显“本土”色彩。
然而“乔治市镜像”壁画系列的出现,除了捧红尔纳斯,作为壁画载体的乔治市老城街区,才真正是引人瞩目的聚焦点所在。
在一系列的画作出现,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之后,外国游客来了,更重要的是,原本早已忽略老城之美、遗忘了城市风土人情的槟州年轻人,也三五成群的结伴而来了。
除了尔纳斯的画作,他们还发现了有趣的“标志乔治市”铁线艺术暗藏于老街的街头巷尾,诉说著这个地方独有的故事;发现了一栋栋由家乡的同辈朋友们用心经营的人文小店……逐渐发现这个地方的各种美好,从而学习、从而认识,从而知道“世界文化遗产”并非一个空洞的名号或者纯属数字游戏的经济效应,还有更多不一样的内涵。
无疑的,并非每一个闻风而来的年轻人都会走到这样的历程,然而10名里或有1、2名会因为画作而认真看上斑驳的老墙一眼,或许其潜移默化之作用业已达成。
尔纳斯的画作,引来的应该是对其效应的思考和探讨,或者回归其作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加以议论,而非葡萄酸心态或者恶意政治化的抨击——说到底,如果一个城市的市民和权力机构,对自己所拥有和所匮乏的一切都有所认知,那面对外国艺术带来的冲击,即能不卑不亢,既不阿谀献媚,也不夜郎自大。
学博物馆学的台湾朋友在妹妹埋怨州内的博物馆规划不够完善的时候说:“其实你以更广阔的认知看,这座城市本身其实就是一座‘活博物馆’。”
槟城人甚至全马人民应该庆幸,我们留给世人的这座遗产城,拥有太多不需要以博物馆形式“保存”的“活物”,这座城市的美好,在于一切仍在流动中,包括文化的包容、保留和再生能力。
而带领槟州人民以新的眼光发现、甚至进一步发展自己所拥有的珍贵人文艺术遗产,则应该是每年一度的乔治市艺术节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不容任何人转移焦点。
让我们谢谢尔纳斯和乔治市艺术节的所有团队,然后祈愿下一次,会有更多画亮“乔治市”的名字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