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讨厌学校吗?”
这是法国作者安娜‧嘉瓦尔答(Anna Gavalda)《35公斤的希望》里一个名叫格雷古瓦的小男生对读者发出的提问。
格雷古瓦讨厌学校,甚至是到了厌恶的地步。学校的气味让他头痛。格雷古瓦是一名后进生,以至于到了六年级时他已经被留级了两次。父母用尽了一切的方法,包括带他去看医生。经专家诊断,他患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但格雷古瓦认为自己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一切不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便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在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孩子大多是愿意通过学习去了解新事物的。然而,学校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了应付考试,肆意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少孩子和格雷古瓦一样,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慢慢地开始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甚至赔上了可贵的童年时光。教育不是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不能通过延长学习时间来加速和提升孩子的学习成效。
尊重个体差异
故事中,格雷古瓦虽然学习不好,但他有一双巧手。他喜欢在爷爷的储藏室敲敲打打,拆卸修理机械。最后,格雷古瓦勇敢地投出了求学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校。
一个班级里,学生虽是共同听课,但个人的进度和能力依旧会参差不齐。在这方面,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教师唯有认真研究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基础,充分发掘其潜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中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么论述:“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们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孩子的生命中不仅有成绩,还有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