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资增长率追不上物价上涨率,是近年头普罗大众的抱怨,也可以说是2018年政权更替的众多因素中的关键因素。这个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其发生动机为何?

大而化之地说,大马物价普遍上涨由来已久,至少2007-08年的油价大涨是个分水岭。在这次油价涨潮中,当时的政府让油价一次涨个够。其后果,当然是涨声响起来,而物价上涨与工资上涨一样,多具有刚性(rigidity)或粘性(stickiness),也就是易涨难跌。即便致成涨声不停的因素消失或缓和,已涨了的物价,一般不会同幅度地水落船低。

随后的补贴合理化(即削减或取消补贴),马币贬值致成的进口型通膨,最低工资与2010-14年的房地产价格大涨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消费税(GST)则是火上加油,进而导致变天。

故事的另一面则是,自1997-98年金融货币危机以来,大马的薪资水平大体上停滞,自也是同样的起因。对此,2018年国家银行年度报告中,有一篇专题报导,文中分析,到2016年有27%的吉隆坡家庭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

工资增长高于生产力

更耐人寻味的是,从2012至2017年,大马的实质工资增长率其实是高过生产力(率)增长率的。如2012至2017年的生产率,依序为1.6、-0.9、3.7、3.5、3.5与3.6,而薪资增长则同期各别是4.3、6、5.7、5.8、4.5与3.8。可见,薪资上涨率其实高过生产力的上涨率。

从经济理论来说,这会致成通货膨胀,因为成本的上涨会转嫁给消费者,这也是何以学界一般强调,工资的涨幅应与生产率挂钩的主要原因;否则,有可能形成工资与物价上涨互相追逐螺旋,如1 9 7 0年代的英国病,最终导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搞新自由主义政策。

尽管工资是上涨了, 只是总体而言,大马普罗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的占比,虽然呈上升趋势,可依然不算很高。从国际比较来看,工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GNI)的水平,菲律宾、墨西哥、埃及等国家均低于30%,泰国是33%,而大马在2017年则是35.2%,高于2 0 1 0年的3 1 . 7%,也就是逐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美国,这占比则是53.8%,表面观之,这是可喜的变化,只是事实又另有一个不那么可喜的一面。

过去几年,工资在GNI占比有所上升,主因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而不是产业的升级。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入到劳动力密集的服务业。服务业的特点是多数均是在地的,而不是出口取向的,且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如批发零售、饮食业、住宿、建筑、美容、医疗等。

高教就业机会不足

由于这些劳动密集行业缺人手,故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可问题是这些服务业大多是低工资、低福利的店员、服务生类的行业,而不是新兴高增值的服务业;因此,它实际上并没能多大提升一般就业人口的薪资水平。易言之,不是因为生产力提升而导致占比上升,而是雇用了更多人手,使薪资占比上升。说白了就是量变没质变。有趣的是,最低工资制虽拉高了低技能工的工资水平,却没能拉高大专生的薪资水平。

一个吊诡的现象是,根据大马雇主联合会的资料,受过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入职薪资竟然是不升反跌。也就是说,虽然在2010年高教生在整体劳动力的占比是23.6%,而在2017年上升到28.3%,这应是可喜的现象;只是令人沮丧的是,就平均而言,在2010年,高教毕业生的入职薪资是1486令吉,可到了2018年,竟然是1376令吉;同理,硕士生则从2923令吉掉到2707令吉!

这是否就是中国人所谓“学历通膨”现象?也就是因为高教生太多(在中国一年约有800万高教毕业生),结果其文凭如钞票一样,因超发而贬值。在大马,在2010-17年,年均有约17万的高教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可市场却创造不了那么多的高教就业机会。这就使得大马也如中国一样出现了白领就业机会不足,可蓝领工却又闹人手荒的吊诡现象。这也是发达国的一般现象。

教育与市场需要脱节

高教是一项投资, 若钱景不佳,会不会冲击到人们对大专教育的价值判断?大专教育究竟是物超所值,还是物非所值?记得20年前,大马便大谈知识经济,也在1 9 9 0年代开放高教,可遗憾的是出现了重量不重质的偏向,更严重的是,学习内容与现实的市场需要脱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政府还得花一笔钱再培训大专生,甚至由政府出钱,要私人企业雇用无业可就的大专生。

同理,政府也在这10多年来大量雇用高教毕业生,以至首相马哈迪常抱怨说,他在2003年退休时,公务员仅有约100万,可今天却是170万,这还是讯息化的时代,节省劳动力的时代呢!

理论上言,大马需要创造更多的高收入工作,可大马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又没与发展需要挂钩,以至普遍出现错配现象。这已是个长期趋势,而要改变这趋势也非一朝一日可看到成果。

从对策来看,改革教育与培训、政府转型为公共投资国、强化产业与工商界协调、推动用人唯才制、对实用人才大开门户而非封闭自保、以更好的条件吸引高素质投资、减少民粹主义等均是一些可考虑的出路。约言之,政策要从实际出发,更著重务实而不是太多高调或政治化。因为,这是个高度竞争化的时代,每个国家均想力争上游,不进便只能倒退。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2罗里5车相撞! 南北大道连环撞致10公里车龙

阅读全文

“头号公敌”辞职币圈狂欢 比特币冲上9.9万美元

阅读全文
女摊贩解释,当时顾客多,妇女一听到要排队就不高兴,还说要退钱,但材料都已准备好。

预定薄饼取餐等40分钟 妇申诉:摊贩突退款不卖

阅读全文

史上第一家来马上市香港公司 知行集团布局引关注

阅读全文

伊党:我们更适合领导国盟 民政:慕尤丁当之无愧【东方头条】2024-11-22

阅读全文

《黑神话:悟空》荣获《金摇杆》年度最佳游戏

阅读全文

关嘉辉:拒绝工业式教育

名家

“你,讨厌学校吗?”这是法国作者安娜‧嘉瓦尔答(Anna Gavalda)《35公斤的希望》里一个名叫格雷古瓦的小男生对...

阅读全文
人民之间的偏见非一时三刻能化解,最能解决这种差异化的歧见方式,就是重新订立一个终极目标。图为孩童挥舞国旗。

郭朝河:你要怎样的马来西亚?

名家

从近期的513事件是否能据实解密,或大马律师公会宪法委员会副主席林伟杰呼吁华人别在友族面前说华语的事,看似种种有关种族和...

阅读全文

李慧珊:谁撼动了伊斯兰主权?

名家

由捍卫穆斯林社群运动(UMMAH)于5月4日在吉隆坡发起的捍卫伊斯兰主权集会,吸引了约上千人的响应,他们手里高举“要求总...

阅读全文

麦翔:希盟前路在何方?

名家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句古话是唐朝开宗皇帝李世民说的,它概括了人类一个...

阅读全文

谢诗坚:民族主义VS民粹主义

名家

最近在媒体上多次浮现“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字眼,甚至将它视为一种卷土重来的政治主张。比较令人不安和担心的是民粹主义...

阅读全文

陈海德:山打根补选的反衬

名家

希盟执政一周年之际巧遇沙巴山打根国会补选,更庆幸的是行动党候选人黄诗怡仍以绝大多数选票击败了团结党的曾道玲和独立人士,替...

阅读全文

庄仁杰:雨伞式组织──大马华团

名家

华团、华校和华文报被视为是华社三宝。它们不但遍布马来西亚各地,并且也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少华团,一些...

阅读全文

郑博夫:廉政的基础来自反贪

名家

1960至70年代,香港发展蓬勃,人口增长及社会变化巨大,为了方便快捷的处理事务,贿赂政府机构的人员变成普遍及猖獗,达到...

阅读全文

郭碧融:要公平,不要“后门”

名家

那个天气阴凉的午后,当他站在课室的前面,对著班上的同学说,他的演讲题目是《梦想》。当时,我心里就暗忖,会不会又是那种类似...

阅读全文

【513事件50周年】黄进发:69年全民海啸如何变成灾难?

名家

按照主流论述,513暴乱的导因,远因是长期的族群之间经济差距,导火线则是1969年选举华人选民摒弃执政的联盟(Al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