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习马会终于在新加坡成功举行,这个两岸首脑的会面与会议,不仅有象征意义,也显示以马英九为首的国民党,已不再那么受困于被指责卖台的恐惧心理。这个心理障碍的突破,应会为台湾打开新局面,进而使台湾冲破自我锁国的消极性。
其实,像台湾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国际经贸与市场的经济体,本就应具有高度开放的心态,可自李登辉开始,却日益向内退缩,成了全球村里的一个自我封闭的“台湾村”。这么个吊诡的现象,只会使台湾日趋萎缩,而不是日趋壮大,如在许多方面被韩国超越。在相当程度上,这得归因于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
本来,台湾若有远见,可在1980-90年代,占据中国大陆市场,以中国为自我提升的跳板;只惜,戒急用忍政策,让韩国抢了先机,壮大了韩国企业,进而削弱了台湾的竞争力与市场空间。
中国的崛来,本来就不是台湾阻止得了的,与其消极对待或期待什么中国会成为七块,以利台独,不如看清事实,与中国进一步理性对话,跨一步加强合作,才是最符合台湾利益的策略。
就此点言,台湾早就应向新加坡学习。做为马来海洋中的一个小岛,新加坡的自保之道,便是提高新加坡的国际化程度,不仅走向世界,也敢敢引入世界各大企业,投资和投注于新加坡,让国际社会与新加坡同在,提高国际社会在新加坡的利益与关注,进而强化了新加坡的安全与繁荣。
与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的远见相比,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就太小家子气,不但使台湾错失良机,也损及了台湾的长远利益。就此点言,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就显得更具智慧,也符合现实形势;只是,仅仅是三不,也仅是消极的策略。台湾应该认识到,中国越繁荣,在台的利益(如投资)越大,对台湾越安全;反之,若中国出现大动乱,反而不利台湾。因为,可能出现把内部矛盾外部化的危险,而把内部矛盾外部化的第一个对象,便可能是台湾!
过度政治化
有道是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主动出击跨一步与大陆加强互动与合作,以便坐以待变,应是符合两岸长远利益的进路。对抗无益,经贸优先才是更富于进取的应对策略。
回想1980-90年代,不少台湾的知识份子,曾富有自信地要专用台湾经验感化中国,改变中国,可曾几何时,却变成了一昧退缩,不进反退。连当年引以自傲的民主化、自由化,也因政党恶斗、媒体与民意两极化、政策瘫痪、民主有余、法治不足等,而失去光环,甚而至于为第三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显见,长期的过度政治化,逢中必反,逢改(革)必反,一切政治挂帅,已损及了台湾,甚至是两大党的根本利益,若不改变,力求突破,只会进一步损及台湾与两大党的前途。台湾不仅应向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学习,也应向韩国的进取策略学习,借力使力,借势而行,利用中国的崛起,来壮大自己。
至于担心中国搞统一战线,用先经后政的手法来统一台湾事宜,更应将计就计,用加强彼此的共同繁荣与共同利益来化干戈为玉帛,才是上策。有道是世异则事异,以后的演化如何,则不妨坐以待变。
可幸的是,自邓小平以来,中国的领导层皆一贯表现出务实理性的治国与外交政策。希望能在和平崛起的条件下回复中华民族的综合实力与尊严。也因此,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并不急著统一。只要台湾不改变三不政策,认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彼此便能和平共存。就此而言,威权的中国领导层确也有其过人之处,能够心平气和地与马英九会谈,也显现其大度与耐心。对中国言,大局是加速提升国内。
美国不再大方
从国际变局的角度来看,美国虽然依然是全球军费支出最大的超强(年军事预算近6千亿美元,占全球的约45%),可美国在许多方面,已表现出力不从心的迹象,以至有人用“零集团”(G r o u pZero)来形容当代世界格局。今日的美国已是全球最大债务国,公共更占GDP的100%,即便打起战来,如中东战争,也要各发达国家分担责任与费用。
美国已不像往日那么大方,美国人本身也日趋内向化,按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调,今日美国人已日趋选择管好自家事,而不是多管闲事,这一心态的改变,也要求其附庸国(Client State)得自求多福,特别是涉及核子大国的纠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