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马的教育,总是令人感慨万千,从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或中央政府总支出的角度看,大马不仅比下有余,甚至是比上有余,比发达国如美国、英国、韩国还要高。如在2016年的预算案中,教育便占了总支出2672亿令吉中的约20%。(其中,教育部为413亿,高教部为133亿。)
只是,一向以来,投入与产出的成果一贯不成比例,如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价(PISA)中,竟然排在尾端,比泰国与越南还不如!
更令人沮丧的是,中学生辍学率偏高,如在2005年,初中生(12-14岁)与高中生(15-16岁)的入学率竟然只有84.4%与71.7%!大马身为中高收入国,中学生辍学率如此之高,确也令人汗颜。即便人为地让初中生自动升上高中,也只能是避重就轻,甚至是掩耳盗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男性辍学率通常高于女性,以至进入大专阶段,公立大学普遍出现“阴盛阳衰”的怪现象。从种族的角度看,非马来人辍学率高的主因之一在于,马来语的掌握能力不足,以至影响到整体的学业水平与学习动力。这也是何以华校生中,有约10%得在中学阶段自费进入独立中学,从而直接加重了父母的财政负担。
有违平等教育机会
本来早在1964年,大马便实行9年义务教育,在1988年尚实行11年义务教育,可高辍学率使这理想流于形式;当然,也剥夺了许多未来国家主人翁的权利与影响了他们的前途。这显然有违平等受教育机会的普适原则。
就此现象而言,中央政府的对策之一则是,从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园)便加强对马来语的授课时间,完全不考虑母语做为最佳学习媒介语的基本事实。其结果恐怕是,会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固然会因此提高马来语的掌握能力,可却也削弱了吸收知识与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
进而言之,把太多时间花在马来语,自然也减少了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显见,这又是一种政治化而非科学的对策,常为了莫名其妙的、虚伪的国民团结的口号,而不考虑学生的权利、利益与性向的意识形态先于教育目的的做法。
这种“意识形态先于教育”的先天目的,如培养学生的品格,发挥其潜能,使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后果之一便是,无谓地牺牲了许多学生的潜能,也为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添加了无谓的麻烦与阻力,如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治安败坏、人民普遍缺乏适用的知识与技能等。
其实,凡人皆具有多重的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不同的人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天赋,有者较长于语文、音乐、艺术,有者较长于数理,也有人较长于运动或动手动脚组装东西等。教育应为具有不同天赋者提供发挥其所长的天赋;其中,做为母语的基础工具,又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
带来更多麻烦
若为了“马来语是国民团结”的语文等抽象的目的,而硬要学生牺牲其天赋,去迁就高标准的马来语要求,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国民团结不但未能实现,反而增加不平不满,也因人不能尽其才,而阻碍了国家的进步,进而为国家带来更多的麻烦。如因缺乏有知识与技能的有用的社会成员,而添加社会政治的不稳定要素。这就是硬要强制改变他人,而不愿意自我反省,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霸道行为所带来的恶果──损人而不利己。
其实,不仅是中学,即便是大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常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这也使得投入比例偏高的高等教育,物非所值。市场需要的人才严缺,而公立大学又培养出过多学非所用的大专生。结果只好由政府扩招当公务员,进而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人民为何要为这失败的教育买单?人民是否应该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