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送念小学的孙子上下课,由于路途有些远,在车上与之沟通的话题,常围绕在学校不常督导的为人处世概念,其中一项便是与人(亲人、长辈、朋友及身边的人等)相处之道,进而灌输他“礼多人不怪”的观念与道理。
有一回带内人与小孙子到食肆与好友晚餐相聚,饭后想多与友人继续喝茶聊天,于是便嘱咐内人先行开车带隔天仍需上学的小孙子回家,自己可以继续与友人聚会。聪明伶俐的小孙子立马问道“那公公你没了车子,要怎样回去啊?”我回答道“安哥他们可以送我回去呀”。孙子不解的回问“自己有车,干嘛还要麻烦人家载你呢?” 面对于孙子的似懂非懂问题,我想,他开始懂得什么叫做“礼”了。
何谓“礼”,字典里的解说是“礼者,古时候本指祭神、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礼物”,则用来表示敬意的物品。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用于风俗习惯形成的行为准则,“礼”就是一种道德行为之规范,以及与之互应的作法及方式。
《晏子春秋‧谏上二》有言: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儒家也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所以若欲提升自己,我们必须要有“文”(学问修养)来约束自己不逾矩,提升自己与人之相处及际关系,就非要有“礼”作为依据不可了。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在生活上,对“礼”之遵从与重视。于国家层面,中国人则十分的强调,要以塑造自己国家为“礼仪之邦”为尚。
最近因筹备活动,频频带了一些访客到母校培风中学与校方讨论活动细节。令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学校里同学们遇见外来宾客或师长们,都会很有礼貌的鞠躬问好,十分有礼。其实,这情形在大马许多独中,对到访者都不会感到稀奇陌生。因为,这是我们华人文化的精神传承结果,在母语教育机构里是十分的普遍。这不禁然让我想起1960年代,一部作品“To Sir With Love”(中文译为“吾爱吾师”)中的故事,讲述了一名中学教师在校园里,浑身解数感化了一群英国的坏学生,终于赢得应有的尊敬。而后,这故事被改编拍成剧情片,由著名金像奖影帝Sidney Poitier(悉尼·波特)主演,戏中情节,师生之间的礼、义交往情节,结局令人十分感动。
管子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进一步诠释: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的四维之中,以“礼”字为首,足见其要。
反观现在的我国大马,在互联网的影响、世界各地“歪风”吹袭之下,我们对传统的“礼义”观念似乎日渐薄弱。轻则见面不打招呼、占抢泊车位、大卖场平买争先恐后、路上开车鲁莽不让、详谈出言不逊乃至大打出手等环节时有所闻,重则欺诈骗抢、政客们贪污腐败无所不用其极,这确实是社会病了,抑或人们的道德礼仪水平低落了?这是咱们教育界培育幼苗之时,是否需多加关注之处,而非过于重视学科的表现,而忽略了跟随学生一辈子的人文修养呢?
数个月前,读到报章上一则新闻:一位老师在退休之际,贴文表示非常失望,因为收到同事送的不顺心礼物而深表不悦,说是“自作聪明”的送礼物者,为何不事先询问她要的是什么样的礼物?并扬言请送者自行将礼物收回去,她不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据说,校长为此还道了歉。
退休老师此举,似乎颠覆了我教导家中小朋友“礼多人不怪”的为人处世观念。看来,我今后得要好好琢磨一下,是否要将它修正为“礼多人会怪”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