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年前网络开始走入大家的生活后,首个走入大家生活的影片分享平台优管(YouTube)也为新世代开创了一个名为“youtuber”的全新身份,自此后所谓的网红就成为大家生活中特殊的存在。
这些透过短片创作和内容分享的网络平台工作者,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突破空间限制的优势,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并且有着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因此传统媒体该如何面对这波来势汹汹的“网红”、自媒体的冲击,在过去近20年来都是备受各界讨论的议题。
传统媒体工作者和传播学者对于网络普及化带来的网红、自媒体抱着保留的态度,毕竟新闻工作者是一个必需要兼顾媒体伦理的专业,所有被报道的新闻资讯都经过筛选,各个评论都必需要有专业审查,确保民众不会被误导,并且做到启迪民智、收集民意等更宏大的角色。
至于网红,流量是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各种踩红线、误导,甚至造假等都是常见的手法,这也是网红与传统有素质的媒体之间的差异。不少国内外的传统媒体,如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日本放送协会(NHK,日本公共广播公司)等也秉持其媒体专业撑过网红文化的冲击,至今仍然是国内外具有公信力的资讯传播平台。
本人并非媒体工作者,但也略懂媒体工作者在处理新闻资讯的时候,最基本就是要问民众为什么需要知道这个资讯?该怎么报道才不会失去媒体该有的专业和民众的信任?很遗憾国内有不少传统媒体却不再以这类基本的专业素养做新闻资讯,这几年来沦为网红博流量的平台,十分可惜。
谁来决定谁是“网红”?为什么民众需要知道“网红”的生活细节?这些媒体又基于何种媒体专业素养,必须以章回小说的模式将这些人的爱恨情仇分成数十篇新闻来刊登?这对整个社会有何好处?媒体如此处理这类资讯,也带动了网络上的各种讨论,但花如此资源来带动舆论,又有何意义?
大家都能明白今天网络流量与盈利的关系,然而媒体工作者不该因此就抛弃媒体专业与伦理,降格去衬网红流量,沦为网红的打手,应该秉持初心,回归媒体专业和伦理来做新闻,只要能够好好处理新闻资讯,以专业来说服大众,必然会获得大家的信心,才能够做到监督社会,启迪民智的媒体责任,从而维护媒体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