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华文独中复兴运动,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民族母语教育兴亡之战,是“保卫华人文化的根”之战。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的成功,不但挽救了华文独中于水深火热之中,进而完善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丰富了大马多元民族多元教育多彩文化的内涵,还有效维护了华中没有被“国民学校化”(即马来文成为华校唯一教学媒介语的“最终目标”的贯彻和实现)。
当越来越多家长对独中维护华文母语教育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办学价值认同时,当独中生在国内外的升学管道越来越宽广时,若恣意强制华中“国民学校化”将引发华社强烈反弹,转而支持独中,让子女报读独中,壮大独中。
独中复兴运动50年后的今天,受内、外政经时局的影响,华教组织内部人事更动、工业革命4.0和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冲击,大马华文教育体系正面临新的挑战。华教新征程,道阻且长,必须时刻提醒我们自己对华文教育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面对新时代给予大马华文教育的多方面挑战,我们必须紧记,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强信念的独中精神,进行前瞻性全方位思考华教新路向。
华文独中的“四大使命六大办学方针”和独中统考课程纲要,是董教总1973年12月16日开始实行的全国60所华文独中办学总指南。
50年后的今天,时代日新月异,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建立自身品牌,为了新时代教育需求,独中正在各奔前程各自调整办学方针和考试课程纲要,剑桥文凭,大马教育文凭(SPM),IGCSE,统考等等,不一而足。
尤有进者,中国的经济腾飞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展,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对通晓中英双语技术性人才需求殷切,正在通过不同管道提倡HSK(汉语水平考试)与中国大专院校和一带一路职场接轨,同时著力实行全方位的技职学院培训技术型人才。更何况大马华校生大都能掌握华、巫、英三语优势,更具竞争力。
改变教育模式
董教总应乘此机遇,引领大马华教从过去的传统知识灌输型应试教育及时转化到开放式、理论与实体并重的通识创意型教育,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互通大时代中具备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此乃未来三十年亚、非、拉发展大趋势。若独中的传统应试教学、办学总指南和统考课程纲要再不及时作全盘进取考量和全方位调整,独中与相关华教组织的关系则将日渐流于形式,统考的传统优势将日益受到双轨制独中、华中、国际学校等多面挑战。
全球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早已成为一门新兴的无烟工业,这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衡量表。不论马来西亚政府承不承认统考,从来就不影响国内外高等学府对统考的学术水平认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等学府都在竞相争取包括独中统考学生就读该校。
华教组织在全盘调整独中“四大使命六大办学方针”的同时,借此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新形势发展机遇,董、教总必须抓紧时间提升统考课程纲要,将英文、华文、马来文之课程纲要与剑桥A Level、HSK汉语水平第六级或同等水平、马来文SPM等进行学术性水平接轨、全面提升统考科目学术水平课程纲要,提升国际化专业化管理,将统考成为区域性认同的文凭,同时将统考开放给东南亚一带国家学生报考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我们必须直面现实,我国华文教育体系一直在国家教育主体政策边缘踟蹰徘徊,近三十年来华教组织在华文教育体系发展方面缺少了前瞻性理论建设和方向性规划指引,凝聚力正趋于松散,华教组织必须有所警惕。
(本文乃配合独中复兴运动50周年庆典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