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道场能不能宽松地开放予公众参观、观摩、考察、运动、休息、搞活动,乃至租用来办私人宴会、庆典之类?而若开放又该如何管理?确实是个须多方面、多角度考量的问题。
开放予观光等目的,积极而言,对相关道场实不无益处,除了能收集些如香油钱之类的捐款,也能借地利之便趁机介绍,甚至弘扬宗教。部分偶然来访的“有缘人”,实际上对道场的帮助或会非常关键,如一些“财主”或“才子”之类。中国不少寺庙诚因几位文人雅士的妙笔一挥,结果名传千古,如张继一首诗《枫桥夜泊》大大带红的寒山寺,至今犹是国际旅游热点。
多年前到巴黎自助旅行,参观古老的教堂就叫人眼界大开,因其中积淀、凝结著博厚的文明精华,可谓宝藏。这些道场的价值,包括文化、艺术、经济、学术等方面,实已不仅能利益自身,乃滋及整座城市,甚至国家和世界。质言之,参观宗教道场不光是“消遣”或“娱乐”,也可是知识和文化涵养上的丰富及提升。今天华社一些热心人士倡导的寓教于乐的“古迹巡游”,往往也包括走访宗教道场。
至于藉宗教道场进行一些社区活动,如庙会、祭典、讲座、课程、文娱表演之类,则也有促进社会互动、保温社群情谊、赓续文化传统等作用。如我国华社,因国家空间、资源和机制分配及运作上的不均不全,社群宗教道场便被赋予更广、更多元化的责任,并非纯照应宗教事务而已。如说仁嘉隆的佛光山东禅寺,便成为雪隆华社庆祝元宵节的重要“基地”之一。一些较偏远乡区的民间庙宇,也实际上肩负了开发或维持地区旅游产业的重任。
无论如何,宗教道场毕竟是宗教道场,若过度开放,尤其是疏于管理,恐怕也不是好事。宗教随顺世俗之需求和方便当然值得肯定,乃至是亲近、引导众生的必要方法(或说“责任”),不过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立场还是应当坚守的,如对道场内穿著及举止得体的要求。
其实,何谓“得体”乃见仁见智,即使同一宗教内或也有不同的标准,我倾向就由道场主持者理性敲定就好。今天不少华人民间寺庙已颇宽松,对访客穿著可谓“随喜”,连背心、短裤、短裙也能包涵,这当然很亲民。不过,作为清净和圣洁之地,来者之外观大可通融,惟对内在的“文明度”则可不妨多加提醒,尤其应保持安静、清洁、恭敬和礼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