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我是读过的。的确,于当今“百忙”的社会,要阅读长篇小说相当不易,惟若改变想法,把读书当作看电视连续剧般每天追看一小段,最终还是会大功告成的。忘了到底花多少时间读毕此书,应至少都有一年吧——但这还不算最久,因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就耗了我近3年。
著实说,此书一直予我极大的感动,除了文笔优美,最重要的还是故事:一方面是主人翁悲悯的赎罪和奉献,另一方面则是年轻人热血的革命和牺牲,都极为“可歌可泣”。所以,若有电影版可看,我当然不会错过。
早前看过英国影星Liam Neeson和Geoffrey Rush所演的1998年版本,不是很满意,总觉得格局有点小。至于目前上映的歌剧电影版,或因属大制作,加上歌剧特有的美学效果,则比较够气魄和精致,虽也不无其局限。
《悲惨世界》剖析的是大时代之下的灵魂(书名实应译成“苦难者”),有个体的觉悟、升华,也有群体的躁动、昂扬;有爱情的迷乱、甜美,不过还有更多的贪婪、阴险、冷血和龌龊。不管怎样,再多的苦难、恐惧,甚至瞬间的死亡,都无法压抑、取消人们对自由、仁爱、正义、幸福的渴望、热情和信仰——套个当下流行的词汇,就是带有很多的“正能量”。
不过,故事精彩之余,诚如作者的另一部皇皇巨著《巴黎圣母院》,当中其实充斥著浓厚的社会及政治批判,包括站在贫苦人民的立场,猛烈控诉当权者。事实上,雨果不仅是个文学家,也是个活跃的社会运动家(反死刑、支持媒体自由)和反王权的共和主义者。所以毫不奇怪的是他会采取同情的角度书写1832年6月巴黎反路易斯菲利普国王政权的起义者。此番革命其实并不算重大,但拜雨果的“春秋之笔”所赐,结果举世瞩目。
我想看过歌剧版《悲惨世界》电影的观众,很难不被片尾学生的浪漫起义所感动。其中一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可谓激动人心,其实在学生的另一段高亢合唱中,还透露了一句“Every man will be a king”。
此即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精神:没有人该成为被榨取、剥削、践踏、暴打的奴隶!任何暴政如果已被自己的权势所蒙蔽,不晓得个体才是“主子”,迟早会被汹涌澎湃的民情所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