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服务业似乎不知道服务为何物。凡小贩、侍应、售货员,都像是专门请来给顾客训话和看脸色的。经过5年的磨练,我也学乖了,拿台湾和新加坡相提并论,其实是我的错。
但有一事让我非常困扰,不管我再怎样设法避免,都还一再发生,即:我被误认为中国女人。
我是哪一国的女人不是问题,但因被误认为某国籍的女人而遭受到不合理的对待及歧视,这便有问题了。
话说某日我跟先生到一家连锁店选购电器,很快我们就发现接待的推销员姿态傲慢。他直接表示中文不好:你们听得懂英文吗?我们称没问题,他只好说下去。我因不喜欢他的态度,又向来抗拒电器,就事不关己似地冷眼旁观。
他偶转向跟我说话,我表示我是technophobia(科技恐惧),请他跟我先生说明即可,不料他冷冷地说:你英文不错嘛!
此时我已经翻白眼了,但他不以为意,继续吹嘘。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终于意识到我先生可能不是中国人,然后他直接问了:你不是中国人吗?我先生说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结果他复述一遍说:所以你是马来西亚人娶了中国女人!
我被误认为中国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看看脸色是有的,但还真没遇过像这位仁兄那么离谱、坚持不接受我不是中国女人的。我知道问题都出在口音上。新加坡人对口音的辨识能力只有本土和非本土两种,而流利的非本土华语立即会被联结到中国;又因为讨厌中国人,所以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不管自己是不是误认。
事实上我能体会新加坡人的心情和立场,也理解中国人的。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很豁达地表示,许多中国人的确表现得不好;另一位则因为他对新加坡这块土地的认同不被认同而感到伤心。
新加坡人对中国新移民最大的无奈是这些人并不是容易应付或欺负的对象。他们是能影响到新加坡社会的、介入新加坡人日常生活的、有学历和有竞争力的中国人,所以才更恨。
美国学者斯科特(James Scott)著《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指出,作为弱者的农民以“日常”为形式展开平淡无奇但持续不断的斗争。他们的“日常”武器包括:偷懒、开小差、装傻、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
这种斗争无需协调或计画,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以个体的自助形式,象征性地而非直接地与权威对抗。弱者不会采取英雄主义但注定失败的举动,而是著眼于围绕工作、食物、自主权、仪式等琐碎但持续不断的冲突,以不合作、怠忽、欺骗的手段去回应不利于他们的政策。
因此在新加坡,当你不能对付他,当你的国家又说不能没有他,你只能用歧视来欺负他,展示“弱者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