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崛起后,知识界不是没有反思:人们会否更能独立思考、自主抉择,还是更易于“一窝蜂”地陷于同质化,乃至被背后操纵舆论风向和掀动情绪者所诱导或驱赶,如羊群般最终落入被摆布和消费的命运?实际上,甭等到网络,早于上世纪传统媒体独大的时候,就有部分学人,尤其偏左的批评理论家(critical theorist)质疑大众传媒的价值,如贬斥其为资本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推波助澜,导致思维简单化、品味刻板化、经典庸俗化等。
我们应感谢学人们如此精辟、透彻、尖锐、深具启发性和警示性的观照及分析,足叫人反思种种人类热火朝天地集体投入,并且总是欲罢不能的事物是否明智、合理,比如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文遗产,一劲儿搞“发展”、“全球化”,盲目追求各种“规格”、“程序”、“品质”等的“现代化”。
显然,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品质上,大部分人都以现代西方为标准,诚如西装大衣成为全球最流行的“制服”、英语成为最必备的“软件”那样。
然而,也不是没人批评这些学者未免太精英主义了,沦于“以蠡测海”,低估平民百姓的自由意志和判断能力,以及其创造性和可塑性。群众真的是那么无辜,且易被左右的么?在如网络世界那样缺乏实质权威之“引导”或“管控”的领域,人们真的那么容易就随波逐流,不会比较、权衡、斟酌、研判、评估各路讯息和观点的吗?也许网络上真有一批性格比较“率真”或“冒进”者,相对“爱恨分明”,惟其人再怎么张扬,恐怕也难以代表大多数人。
换言之,网络世界的“排山倒海”、“野火燎原”、“雷电交加”等现象,其实很难准确说明整体群众的素质到底如何——顶多仅能反映了“部分”比较活跃的网民的共同倾向。忧患意识偏强的学者或自觉能“见微知著”,甚至如先知般“预见未来”。惟善意和诚意之外,学者或也须更谨慎一些,乃至更公平一些,把言论建立在更扎实、周全的研究基础上。
至于那些只懂得拾学者之牙慧,绘声绘影地渲染网络“危机”或“凶兆”者,只能姑且听之。
或许对于网络现象的研究和思考,实有必要再加强,乃至常规化,毕竟网络的相干性越来越显著,而且快速升级。这当儿,文人学者当然可以继续感喟、针砭网络世界的各种“陋像”,惟至少也有了比较牢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