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忽而传来一个马来西亚教育部划出一块迷你的3英亩地之大好消息之后,拉拉扯扯,时隔3个月余,《东方日报》报道沙登岭华小建委会至今尚未向梳邦再也市议会以及土地局提呈图测。仅供参考
杨善勇
这么一来,“校地上不见一砖一瓦”,自可明白。结果,居民都得转到偏远的双溪威和育群华小上课,“学生及家长每日都得清早5时起床梳洗”,记者笔下说得不知道是幽默还是调侃,就4个字:“相当辛苦。”
新闻此处的“相当”自然未必,“辛苦”倒是的确的了。那么,生活岂有素质可言,何况快乐教学?但是,同样的场景,一再轮回南中国海两岸;此之谓“以民为本,绩效为先”乎?
逻辑,哪想得透?居民20万人,毗邻还有7大发展工程,未来人口预料将会激增至50万人之巨。市场庞大,不在话下;经年累月见之,教育部上上下下何以视若无睹?
怎么算,成本和效益,都说不过去。前我据柔佛古来太子城的案例,已有这个推算:家长舟车劳顿各将子女送到邻近的学校,一日5公里,来回10公里;一年上课200天计,前前后后一共两千里,累积5年,可以从吉隆坡直飞阿姆斯特丹了。
车油呢,设想车油每趟耗用1公升,每日则价大约马币4令吉。城中每户家庭,半数都有一人上学,则是2500x4=10000元。一年总计,至少200万银子。凡此4年,乘以4吧,家里老老少少为此奔波消费了800万令吉。
古来太子城的这一道3年级程度的应用题,当然也适合用在评估沙登岭华小的造建。可是,说归说,做归做,1700个日子遽然过去了,一切都没有一撇。我们相当纳闷,我们相当费解,家长只好继续“相当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