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巴生老友会请到梁志华硕士,及时评论2013年度预算案。公共财政预算案,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在形式上,是把财政收入与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收支分类表中;在内容上,则反映出政府的职能范围,及活动的优先顺序。大而化之地说,在1930年代发生世界性大萧条前,收支平衡,量入为出是基本规范,惟之后,不平衡预算案,则成了常见的做法。
大马的情况也概莫能外,除了1993年-1997年外,1967以来都是赤字预算。按志华的说法,现阶段大马的预算案,是按可承担的债务水平,来制定预算,而可承担的债务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规模大小而定。而这个GDP的规模,是预测性,而非确定性的,如估计明年的GDP增长率,可达4.5%-5.5%,便可能过于乐观。
之所以说过于乐观,一是政府预测明年世界经济会复苏,且国内消费可持续增长,可实际未必会如所愿。更何况,一向以来,大马的财政便缺乏纪律,也没有把支出与成果(Result)挂钩,这就很易造成浪费,钱没用到刀口上。更关键的是,财政预算不一定是民本取向,而可能是朋党取向,也就是按政治需要(Political Needs)制定预算。其结果之一就是,常发生许多计划预算外的超支,如在今年6月,便为2012预算案追加138亿令吉。其随意性由此可见。
进而言之,政府也可为了制造美好感觉,而在公布预算案时,把赤字报小,然后才在事后追加,以减少其负面冲击!
本来,大马若真有意削减赤字,2002年-2007年是个好时机,可惜由于政治压力,朋党要Projek,结果错过了减赤的好时机。进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今天,要削赤就更是说易行难。为此,大马需要一个类似美国的独立的国会预算局(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以便从客观中立的角度,来监督预算案。
在目前,所有的信息均操控在政府手中,他们可随意操纵预算案的呈现方式。就以国债为例,2011年是4561亿令吉,2012年是5024亿令吉,可这并不包括政府担保的债或有债务,也不包括预算案外的不规范花费;因此,实际债务肯定比帐面债务为高。
从长远来看,大马的赤字有个隐忧,那就是绝大部份的收入,均花在消耗性,而非生产性方面,如经常开支占了总收入的90%以上,而派糖果,也仅能一时刺激消费,无法真正、永续地提高人民的实质收入。长此以往,发展必受到负面影响,因为,钱、赤字融资均花在消耗性,而非生产性的活动上!既然花了也就没了,未来就没有回酬,而只有日增的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节减社会福利开支,及加税便成了势在必行的结局。至于消费税,顾名思义,是按消费,而非量能课税的原则来实施的税制,若没有完善的社会安全网,中低收入的生活压力,将会更是百上加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