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教育大蓝图把国家教育前景描绘得天花乱坠,但是却看不到政府有诚意提高新生代这些草莓族的抗压性。在国阵政府的教育体制下,现在的学校老师已变成高级劳工,只有奉命行事的份,而难有实践个人教育理想的时间与空间。
决策单位三天两头把欧美先进国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地引进国内,却没考虑到这里的情境会造成适应不良的问题。把学校当做试验室,把老师当做科研人员,而学生就成了白老鼠。
追根究底,那是拟订国家教育政策的背后,存在著许多利益分配的考量。当教育革新与市场挂钩,教育理念就会被典当掉,教育的品质自然就会下滑。最后大家都会感慨一代不如一代。
近年来,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在更新,而华小因为师资不足、师生比率居高下,老师在文书作业的工作负荷远远超过国民学校。
再者,学校三天两头就接收到上头指令,必须调派老师外出受训,回来后随即又由这些老师为其他老师进行内训。而校长几乎沦为一部开会机器。当校长和老师只能照章行事时,学校的行政作业就变得机械化,学校的教学风格就变得刻板,要养成积极的校风与学习文化的就只能祈求有心人的出现。
我国的教育政策规划,明显的朝向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从课程规划到人事委派,地方政府已逐渐丧失自主权。当教育资源的配置权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上,加上决策作业欠缺透明度,倘若掌权者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影响的岂只是一代人的教育素质?冲击的可是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民联三党虽然已提出了颇似执政纲领的橙皮书,但是却未对教育政策清楚地做出交待,包括扩大地方政府对办教育的权力,国小、国中以外的学校的师资培育、师生比率、建校与拨款机制的例行事务,以及教育课程内容革新方案的建议。很多东西不是取得政权后就能水到渠成的,例如退休生活早在退休前就要进行规划。有没认真去做该做的功课,总会有人看得懂到底发生什么事。
教育是治国的根本,教改不是煮快熟面。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开放的沟通平台让学者、专家、家长和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讨论未来的教育方后要怎么走。
倘若国民的思考能力持续被局限在固定的框架之下,那么我们的教育很难取得仅供参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