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不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会沦为不清醒、不明智、不谨慎,甚至不可理喻。然有些时候,理性也会被视为某种障碍,尤其当与信仰产生冲突之际。如说宗教时而便会强调理性的失真、繁琐、冷漠、傲慢、空疏、钻牛角尖等毛病,责其折损了人们应从信仰中直接体验的生命本质。此外,非理性主义也是哲学中的一大流派,以批判理性主义的僵化、森冷、虚伪、霸道、形式化、机械化等为能事。
实际上,理性本身也仅是一种人人皆备,但也人人有差的“能力”或“资质”,某些人的理性因素比较强,某些人则比较弱,惟不管怎样,其功能都在于协助人们得以更好地观察、理解、衡量、计算、分析、判断、研究、抉择、计划、执行、管理事物等。易言之,理性是一种生存的“技能”、“本事”或“功夫”,足以决定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生活品质——甚至道德品质,因什么是善、恶、崇高、卑劣等,于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理性认知及辨析能力。
职是之故,人们若因信仰而刻意贬低理性,有时候会沦于反智,甚至不道德,轻则误导、危害自己和身边之人,重则足以造成灾难。如说因信仰而犯下恐怖主义行径者,即便其信仰的内容乃“错误”的,但人们也无法否认其信仰之真挚和热烈,否则不会诉诸如此激烈之方式来实现其理念、理想或使命,甚至敢于牺牲性命。良好的个人及社会生活,均须信仰的丰实及扶持,但信仰并非唯一的配方或道路,决不能轻易拿信仰来衡量、取决一切。
或可总结的是:不论是理性主义或信仰主义,都有其“过犹不及”的缺失,所以人们不能陷于对任何一端的偏执和夸大。宗教虽鼓励、推崇信仰,但若不加强理性思辨的风气和素质,甭说一些精深的神学理论会难以消化,乃至也容易衍生对权威的盲从。是以,某些外人看来根本就是“大错特错”的事,就是有信仰特笃的信徒,盲目地坚持是对的,包括把宗教领袖当作偶像来崇拜,为之神魂颠倒、倾家荡产。
理想的生活方式应当是理性和信仰的平衡发展,相互调节与配合。信仰诚如动力和方向,理性则是罗盘和驾驶盘,确保前者不会因冲得太猛、太急,结果乖离正轨,甚至导致撞车。要是出现理性和信仰之间的矛盾的话,人们就必须寻求他人的开导——惟能不能“受教”,又得看理性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