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殖民政府重新占领新马,这是一个大变动时代。东南亚各地的民族意识提高,反殖反剥削的民主思想高涨,纷纷要求独立自治,尤其是马来亚的共产主义兴起,使教育课题成了敏感的政治问题。他们注意到华人的民族意识形态很强烈,而且认为华校是培育共产思想的温床。
为了遏止华教的发展,英殖民政府于1951年颁布《巴恩报告书》,欲以官方语文(英、巫)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学来取代华、印的学校,而受到当时华社强烈反对。《1952年的教育法令》将各族的母语列为第三语文,需至少15名学生要求下才能开课,并以政治津贴为饵,鼓励各源流学校申请改制为国民学校,其目的在于压制华文教育的发展,甚至企图消灭华文教育,以致引起华社采取罢市罢课等强烈的抗议行动。
英联邦政府无法控制马来亚的局势,只好让马来亚独立,但独立后马来亚教育政策,仍旧延续英国留下的教育法令压制华文教育的发展。从1961年起停办华文初中会考,1963年取消高中会考,取而代之的是初级文凭考试。除了国民中学及国民型中学则可获得全津贴外,马来亚政府也不再提供部分津贴给予其他中学。从此华文中学分为国民型中学与独中。在华社舆论压力下,改制的华文中学最少使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教授华文。
虽然我国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但是一直以来政府当局却实行单元文化教育政策。它不但未能反映出多元文化的特征,反而引起华裔可能被同化的忧虑。
华人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感推动了华文独中复兴运动,进一步让我国成为世界上除了中国、台湾、香港以外具有相对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而且纯粹由民间主办和管理,其统考文凭广受国际知名学府所承认,为国家培育不少人才。
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经贸教育频密交往与开放,在此大趋势的影响下,单语人才已逐渐感到不吃香,难与双语或多语人才竞争。
尤其近年中国异军突起,华文华语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大马华文教育体系中无论国民型中学或独中的发展无形中造就双语或三语的人才,提升在社会上或国际上的竞争力。今天的华校生备受各方的重用,就是明证。
我国共有78间国中,61间独中,都源于祖辈承传下来的华文中学,幸得大家的热心支持与力争,国中与独中都能屹立不倒,且蓬勃发展。虽然体制不同,但都负起今日华教的传承重任,而且都注重双语或三语,使他们在其他竞争上占了优势。
处在今日的国际竞争年代,不谙双语是很吃亏的。其实在1996年后,双语教育制度已经成形,只是我国的执政者放不下包袱,受著狭隘种族主义的影响,坚持著一种语文,一种种族的想法,认为可以提高及振兴国家的形象,孰不知那是落后的思维。有这种思维的人是高层知识分子,他们只是在政治上进行考量,企图以自己的语文文化去同化他人,他们搞的是愚民教育政策。也因为如此,连自己的族群也被连累,到今天不能走出半岛与世界接轨。
我国的教育政策应该开放,让它百花齐放,而不是压制。在全球化及科技趋势下,教育已成为文化传承最基础的核心,没有教育就没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