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1年经济普查报告,在2010年,大马共有662,939家公司,其中,服务业占了89.2%,而其产出额则占了52.5%,也雇用了52.9%的员工。反之,制造业虽只有39669间,其产出额却占了7075亿令吉中的1707亿,占了24%。可见,服务业是数量大,规模相对小,而制造业则是数量少,规模相对大(见《东方日报》6月26日)。普查也提到,以下产业的平均月薪为:
农业 制造业 建筑业 矿业 服务业
1,059 2,040 1,743 7,772 2,126
(单位:令吉)
这些有关月均薪资的呈现方式,可说颇具误导性,也太笼统。它恐怕是不分职阶加总起来,除以总人数的数据。严格来说,它应以职阶别来分类呈现,才能反映出实际情况,如按人资部的呈现方式,在现阶段,大马一般员工的月薪状况为:
本地员工的月均收入表
行业别 基薪 固定津贴 总薪资
(令吉)
电子电器 547.82 202.16 749.98
家具业 679.12 94.80 773.98
塑料业 636.19 136.55 772.74
手套业 565.14 169.96 735.10
纺织业 612.99 116.53 730.52
平均总数 626.76 135.46 762.20
人资部的这种呈现方式,才较易使人理解实际情况。实则,若大马的普通制造业与服务业月均收入有2千多令吉,年轻人就不必老远逃到新加坡去打工;政府也不必制定半岛私人界最低900令吉,东马800令吉的最低薪资制了!其实,即便是这个最低薪资制,也尚未肯定其具体内容,如最低900令吉,是否包括津贴(Allowance)在内?此外,也有不少工商界人士认为,在当前不明朗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推行最低薪资制,是不合时宜的。
说起来,自前首相马哈迪上台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大马政府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亲商(Pro-business)与挺外资的。也因此,政府大力抑制工会的活动,使其难以发挥大作用。这种尊资抑工的政策,虽在1990年代初,为大马带来了高速增长,惟其由于延续了低薪资(lowwage)政策,也抑制了大马产业的升级换代。其结果之一就是,太多低技能、低薪资员工。
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雇员收入仅占国民总收入的约28%,比发达国的约55%低得多,甚至低过中国的约40%!由于大量外劳的持续存在,员工技能与产业层次也未能显著提升,可以预见,短期内普罗大众低薪资的状况不会有太多改善,即便出台有限的最低薪资制,其升幅也会有相当部份被通胀抵销。
又根据经济转型计划书ETP2010,在2009年,大马的近1,300万工作人口中,有近1000万的个人月均收入,是少过4000令吉的,如下表所示:
大马工作人口(个人)月均收入分布表
令吉(约)
金额 人数(万)
少于1000 290万
1000-2000 370万
2000-4000 330万
4000-7000 130万
7000-10,000 30万
超过10,000 20万
资料:ETP计划书页88
又,在2009/2010,大马家户Household的月均支出为2,190令吉。在2009,以家户收入为准,有33.4%的家户(一户平均4.4人为准),其月均收入少于2000令吉,而少过3000的家户,也占了52.7%,这就是大马人的民生实况。据此,即便在2011,大马的人均收入为29,661令吉,却因分配不均,而与大众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