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艺术,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宝岛台湾处处散发著文化与艺术的气息,然而,艺术与文物光鲜的背后,其实是人们无私的努力与贡献。

台湾宜兰鄂王社区,只是一个只有800多人的小小社区,却能获得国际艺术文化保存模范奖,著实让人惊讶。然而,他们到底是怎么靠著自发的凝聚力,让传承200年的工匠技艺再度复兴?

“我还在念小学的时候就画了这里的庙宇、街景、节庆,或许当时就注定我日后要回来社区吧。”彰化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陈世强拿出小时候的画作对比,宜兰鄂王守社区的昭应宫、城隍庙仍在,小吃摊也没变,但以前满街的木工坊、彩绘坊都凋零了。

“10年前,这个社区是宜兰最脏乱的角落。”以前,这里到处都是破败的老屋,游民聚集,随地便溺,跟附近热闹的街道形成强烈对比。10年后的今天,鄂王守社区不但成为台湾环境保护模范社区,环境清洁特优社区,还拿下宜居社区铜质奖。鄂王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林铭信有感而发,“社区居民的力量是关健。”

在社区发展协会成立后,他有计划地针对老人和传统艺术展开一连串行动,如电脑版、烘焙班、有氧舞蹈等,加上一年一度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让民众在活动中彼此认识。在活动与聊天的过程中,居民才发现社区里的老人家原来是深藏不露的大师,来上课的大叔大婶都说,“原来我们社区以前这么风光,怎么现在都没落了?”

几次活动过后,林铭信发现居民的社区意识已经被“扰动”起来,于是进一步将社区里的传统技艺和老匠师资料整理成册。“我想要以工艺和老人为主要议题发展社区,”林铭信当年兴冲冲地捧著资料向社造讲师求教,不料这位讲师却回答他“你们社区河边有块空地,你请地主把地捐出来盖社区活动中心,这样就有成成果了。”林铭信顿时大失所望,决定和社区居民自行摸索发展道路。

鄂王社区墙面上记录百年史话,提醒居民莫忘社区的传统与根本。
鄂王社区墙面上记录百年史话,提醒居民莫忘社区的传统与根本。

艺术介入空间 老东西变好东西

经过几年酝酿,社区民众意识逐渐抬头,除了定期召开治安会议、环境会议外,林铭信整理的匠师资料也更加完整。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开始学电脑、学写公文和企划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有人力、有议题、有执力行,却不知道方向。”

东风并没有让居民等待太久。在一次偶然的际遇下,发现陈世强其实是鄂王人,林铭信立马带著社区资料求见。原以为需要费一番口舌方能达成目的,不料陈世强一口答应回乡助阵。陈世强在林铭信的邀请下,回到鄂王进行重整。他首先与社区发展协会合力推动“抢救古井”计划,将社区里一口200余年的荒废古井重新整理,清出来的瓦砾、石块、酒瓶,则重新利用,化身为古井周围的装饰品和石子路。“小时候村民都在这里取水,洗衣、泡茶、煮饭都靠这口井。后来有了自来水,古井逐渐荒废,堆满垃圾,又脏又臭,根本没人想靠近。”

从抢救古井开始,居民开始体会到“把老的东西变好的东西”其实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后来,陈世强接下当时文建会的“艺术介入空间”计划,请老师傅重出江湖,在社区里闲置的围墙上,运用在地的各种工艺技法加以装饰。绵延100多公尺的墙面上,有社区木雕地图、砖雕壁画、彩绘古地图,将传统手艺,结合现代艺术创作,让原本脏乱的围墙巷道,摇身一变成为居民引以为傲的艺术成果展示空间。

封笔20年 老匠师的文艺复兴

2014年初,在鄂王社区内的杨士芳纪念林园举办了一场彩绘作品展,已经封笔二十多年的彩绘师傅曾水源,重新执笔,发表巨幅手绘《四大金刚》。他毫不藏私地将祖传工作手稿悉数展出,盼望社会能更加重视彩绘这门日渐凋零的老技艺。

一代匠师曾水源为了社区重提画笔,传承四代的彩绘巧艺,是最珍贵的无形资产。
一代匠师曾水源为了社区重提画笔,传承四代的彩绘巧艺,是最珍贵的无形资产。

水源师傅在60岁那年决定不再画庙,“以前寺庙一盖就是二、三十年,画师可以一展长才,充分发挥。后来都变成用照相机、电脑绘图复制,老技艺没人要了,干脆不画。”心灰意冷之际,他改以画笔记录宜兰建筑与百工杂技,手绘鉴图,为历史留纪录。百年传承的彩绘技术,几乎就要失传。

直到2003年,鄂王社区发展协会著手调查社区内资源,才又发掘出这位人间国宝。“老师傅说,我们那些东西‘没效啦’!”林铭信说,当初找上这些老师傅,他们对自己搁下多年的技术几乎已失去信心。“我们研究社区历史,才发现这些老人家一个个都是宝藏。”

在林铭信连番请托之下,终于才说动水源师傅重拾画笔,开办画展,并大力协助社区内的空间改造,指导子侄辈参与闲置墙面彩绘,让老技艺重见天光。“我养8个孩子,全靠彩绘,这是祖先传下来的吃饭手艺,不能放弃,”水源师骄傲地说。

曾家彩绘从祖辈传承下来,高龄89岁的曾水源是第三代,儿子、侄子则是第四代传人,已被登录为宜兰县无形文化资产。

卧虎藏龙 能人辈出

有了领头示范,社区内众多匠师资源也陆续被挖掘出来,磁砖彩绘、漆艺、木刻、刺绣等老师傅,纷纷站出来。原来社区卧虎藏龙,能人辈出,包括两代火土师蔡氏父子。

师承林金荣的蔡火土14岁即当学徒学艺,学徒初期只能拿“细线弓”线锯作粗胚学起,之后才进入修粗胚的阶段。学成开始经营木雕业,木雕的繁简需求也视买主家境的富贫价位而有差别。后来庙宇雕刻:神像、神轿、神桌…应有尽有,也有食品用的粿印、糕仔印。儿子蔡荣丰、蔡荣华、蔡荣兴皆传其衣钵,而蔡荣兴目前仍职业于原木雕店中。

蔡荣兴为社区木雕大型粿印。
蔡荣兴为社区木雕大型粿印。

10年社造 意外推动崇古热潮

“从居民的表情,我知道我们走对了路。”林铭信说,从2008年起,鄂王变得不一样了,不仅处处都看得到居民的创作,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认同这些艺术,是社区的宝贝。”

社区逐渐做出成果后,2010年,他们以杨士芳纪念林园为社区中心,连年举办手作工艺展览。后来,他们更推动“匠师博物馆”计划,替老匠师重新设计、装潢现有的工作空间与门面,并制作兰城百工地图,游客只要按图索骥,便能拜访藏身街坊里的匠师们,一窥堂奥。

社区环境改善后,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进驻。旅游作家林世杰就相中了社区里的一间老房子,改装成“Stay旅人书店”,并开办“慢走,小写”课程,在社区进行导览与小旅行的同时,引导旅人们纪录当下的心境,让旅行的记忆更深刻。

10年苦心耕耘,林铭信看著社区老人又开始动了起来,年轻人也更愿意回家,居民们对于社区的历史如数家珍,让他倍感安慰。

鄂王社区目前扩大推动文化保存工作,跨出社区,在整个宜兰旧城区,搜罗老匠师的资料。他们制作口述历史、影像纪录,与传统艺术中心和兰阳博物馆合作,让匠师到传艺中心开课、办展览,形成宜兰艺术观光的铁三角。在工业化、大量生产的时代,手工巧匠曾被弃如敝屣;而在老师傅们凋零前,竟又意外兴起一波崇尚手作、古法的热潮,让这些珍贵的手工艺再现风采,甚至扬名国际。

走过兴衰动荡,鄂王社区如今要带著荣耀与骄傲,继续他们承先启后,传艺百年的使命。

鄂王社区推动“匠师博物馆”计划,替老匠师工作坊打造新门面,让游客按图索骥轻松寻访。
鄂王社区推动“匠师博物馆”计划,替老匠师工作坊打造新门面,让游客按图索骥轻松寻访。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警方在枪杀案现场调查。

3辆轿车围堵疑遭寻仇 男子用餐时遭开枪射死

阅读全文

女子更换轮胎 遭罗里撞毙

阅读全文
警方连同案中父子回到案发现场进行调查。(大都会日报)

母杀女自缢案 幸存7岁男童天天问还能见妹妹吗?

阅读全文
马股今日重新走高,并重返1620点水平。(档案照)

一天急涨RM 2.02 BLD种植惊艳全场

阅读全文

夜晚用餐遭围堵袭击身亡

阅读全文

“辰星 晓月” 成全民萌宠 万众引颈盼亮相

阅读全文

校园品牌闯国际

教育

台湾实践大学服装设计所师生,于前年自组服装品牌,没有雄厚资金、没有明星光环加持、这群来自校园的学生经理人,凭著创意与行动...

阅读全文

小鱼妈妈故事屋 孩子用耳朵读绘本

教育

在欧美社会,绘本是孩子童年最重要的玩伴,孩子从一岁起就开始培养阅读能力,虽然亚洲社会阅读绘本风气较短,但近年来也逐渐受到...

阅读全文

旧建筑艺光闪烁

教育

艺术其实不分国界,也不分场合,只要志同道合,即便在老旧的建筑里也可以绽放光芒。穿过喧闹的市场,老旧建筑的巷弄中,屹立著遗...

阅读全文

谈性让教育完整

教育

大马的民风与思想普遍保守,让父母无法与孩子大谈“性”,导致孩子受伤后苦诉无门,为了避免有苦不敢言的事情发生,家长们都应对...

阅读全文

精品咖啡梦

教育

早前,大马举办了一场精品咖啡师比赛,冠军得主获得的不仅是冠军的荣耀,更多的是到国际舞台绽放光芒的机会。“我最大的期望是,...

阅读全文

街童希望之歌

教育

早前,来自蒙古的蓝天合唱团来到大马进行演出。这支合唱团看似平平无奇,但她由街童组成,透过歌声,唱出爱与希望。“长大后,我...

阅读全文

2500够用吗

教育

通货膨胀、汽油津贴撤销加上即将来临的消费税,让大家被经济压力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社会新鲜人的平均薪金2500令吉“够不够...

阅读全文

布袋戏,新生命

教育

传统也需随著时代的步伐,才能不与社会脱节。传统的布袋戏,现今以3D方式呈献,演出一片新天地。从没想过传统布袋戏也能与3D...

阅读全文

文化牵线

教育

新住民子女往往有著无穷的学习潜力,他们不仅需要认识母亲的文化与传统,了解母亲国家的语言与习;而以校园为支点??营造出相互...

阅读全文

女指挥之路

教育

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职业早已不分男女。然而,对指挥家来说,或许不是这么一回事。在男性居多的交响乐指挥中,女性想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