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马来西亚教育部提出“每班两位老师”的设想,引起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这项构想听起来充满理想色彩:一人主讲、一人辅导;教学更细致,照顾更全面;课堂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双人协奏。表面上,它既回应了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也呼应了个别化教育的需求,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学生学习落差扩大、情绪管理成为新课题,双师制似乎是一个兼顾效率与关怀的解方。
然而,理想的蓝图往往需要坚实的地基支撑,而教育体系的现实,恰恰是最难被忽视的一环。根据教育部与教师工会近年的数据,全国教师短缺的情况虽有改善,但仍未彻底解决。尤其在国民型华文学校中,中文教师长期短缺的现象已持续多年,部分学校甚至需要以代课或跨校支援的方式维持基本教学运作。若要推行“双教师制”,意味著教师需求量将大幅增加,现有师资分布的紧张状况可能进一步加剧,只有部分学校能配备两位教师,而另一些学校却连一位合格教师都难觅,这样的落差将直接影响政策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除了数量问题,更棘手的,是教师分工与问责机制的重新定义。双师制并非简单的“多派一位老师进教室”,而是对课堂结构与专业角色的全面重组。若无清晰的职责划分,比如谁负责教学主导?谁负责学生管理?考试成绩、家长沟通、课堂秩序等又应由谁承担?这些琐碎的事务若不明细划分,合作可能变成推诿,理想的“双人舞”最终变成混乱的踩脚。教育制度是培育下一代的机制,讲求的是严谨的操作标准与问责逻辑,否则再美好的初衷也会在执行层面瓦解。
或许,国际经验能提供一些借鉴。英国、日本与芬兰等国早已实践不同版本的协同教学(co-teaching)模式。英国采用“lead & support”机制,主导教师掌控课程主线,辅教教师专注差异化学习与个别辅导;日本的“团队教学”多用于外语课堂,由外籍与本地教师搭配,以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输入;而芬兰则更为平衡,两位教师在课程设计、评估与反思阶段平等参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学。
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以充分的师资储备、系统的职前训练与专业评估机制为基础。换言之,成功的关键从来不是“多一位老师”,而是“如何让两位老师组建一个有意义的团队”。由此可见,“双师制”的成功依赖于系统支持,而非单纯的人数叠加。
放眼马来西亚,若“双师制”要真正落地,三项前提条件不可或缺。其一,教师培训体系必须同步升级,不仅要增加人手,更要培养能胜任协同教学的教师;其二,教育经费与薪资结构需重新规划,因为两倍的教师配置意味著更高的财政负担,若没有可持续的预算支持,政策难以为继;其三,要在制度层面确立问责标准与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合作不是形式,而是实质的教学改进。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教育资源的城乡落差可能因此被进一步放大。城市学校师资相对充足、条件优越,容易优先获配“双师制”;而偏远地区、原住民学校或华小,则可能因人手不足而被迫延后实施。这样的差距若未被妥善处理,原意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政策,反而可能成为新的不平等来源。
教育改革的本质,不在于形式的更替,而在于结构的优化。若教师数量不足、培训体系尚未完善、财政支持不明朗,“每班两位老师”的制度或许只会成为写在文件里的美好构想。教育的根基在教师,任何改革的成败,终究取决于教师是否被赋予足够的资源、尊严与成长空间。
理想可以天马行空,但政策必须脚踏实地。要让“双教师制”成为教育进步的里程碑,而非纸上蓝图,唯有在务实的基础上建立制度的理想,让理想有地可落,让课堂真正成为两位老师、三十个学生、一个共同成长的空间。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