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杀率有日渐年轻化现象,小学生自杀和出现自杀倾向的案例也不少,让人忧心忡忡。根据美国大学曾经针对中国的自杀案例进行研究,并于201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影响著孩子的行为,甚至是孩子自杀的导因。
专业心理辅导员李馨君说,在上述研究中,共有1万2470名年龄介于11岁至19岁的中国青少年参与民调,并在问卷中发现,亲子关系疏离、体罚、父母的严厉管制、父母婚姻问题或经济压力,都是青少年是否会出现自杀倾向的因素。
李馨君目前正攻读美国凤凰城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家族及配偶治疗(小孩及青少年)博士学位,她在系列研究报告中发现这份让人惊讶的研究。
她说,报告有特定的方程式计算其比例,研究显示有高达77.5%的青少年因为父母亲吵架衍生自杀念头。在研究中也发现,在1万2470名参与调查者中,有9.7%青少年曾经出现自杀念头;有338人或2.7%在过去一年企图自杀,女性比男性居多。
她说,青少年因家庭问题引起10大自杀的导因,包括与父母关系欠佳、疏于管教、父母离异、体罚、父母酗赌经济陷困、父母吵架、夫妻关系欠佳、家庭系统出现变卦、父母长期在外孩子交托他人、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等。
“另也有研究显示,孩子的人际关系、自我价值高、身边拥有可以信任的大人、自我感觉、情绪管理等,都能够让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越挫越勇,增强其抗压能力。”
尽管这份报告没有触及孩子的功课压力及情感问题,不过在另一份来自香港学者的研究中,虽然有将此两个项目纳入其中,不过研究显示,最终的症结依然是源自于家庭。
孩子须有归属感
李馨君本身从事辅导工作多年,她观察到,有些青少年即使成长环境恶劣,但他们并没有选择走上不归路;另外一些孩子即使面对一丁点难题,都会以寻死了结。
她说,姑且不论是否青少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个人的存在与环境、他人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没在对任何的团体组织有归属、没有可以信任的人,那么就缺乏生存价值。
“孩子也一样,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附属在照顾者身边,以此稳固与外界联系的基础后,才进入独立阶段。”
她说,孩子上学后,父母也须鼓励他们加入制服团体、宗教团体、运动组织、爱好兴趣小团队等产生归属感,以在面对问题时可以寻找支援。
“若一个孩子没有可以依附的组织和信任的人,那么他会倍感孤独寂寞,甚至在面对问题时不懂向谁寻求援助而自寻短见。”
父母须学会与孩子沟通
有研究显示,母亲的情绪会影响孩子,若母亲患有忧郁症,孩子从母亲身上学不会如何情绪管理,孩子对患上忧郁症的巴仙率也相对提高。
对此,李馨君说,过去传统的身为人母者,一再为丈夫为孩子而忙碌,如今她们更应该先照顾好自己的生理及心理,有时间和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有属于自己的姐妹淘小圈子。
她表示,如今社会拥有许多免费课程可自我提升,只要懂得分配时间,妈妈本身也必须与时并进的学习成长。
趁小建立关系
她说,青少年阶段是一个有趣的年龄层,他们会因为一句话而与父母闹翻,也会因为一句话而释怀,问题是取决于说话的人,所以父母亲应该学会与青少年沟通,以了解他们深层的世界。
她说,父母必须在孩子小时候,以陪伴的方式与孩子建立关系,待他们长大后就会错失建立关系的良机。
父母必须花更长时间,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建立沟通桥梁,甚至参与孩子兴趣的世界,若父母无能为力,至少也寻求其他亲戚或他人协助,与孩子维持密切关系。
她说,尤其是从小学转入中学阶段,若在这个阶段父母忽略了孩子无法适应环境的情况,将会导致青少年感觉迷茫,没有获得适当的支持及关注,进而做出种种引人关注的行为。
资料档:自杀案增加
根据大马卫生部进行的2011年国民健康与发病率调查中,1.7%的成年人有自杀念头,0.9%曾计划自杀,0.5%曾尝试自杀。
全国每10万人口当中就有1.3人自杀,其中该部门在2008年及2009年所接获的自杀案例则分别为290宗及328宗,出现上升的趋势。
大马人自杀数据显示,华裔的48%为最多、印裔有21%,以及巫裔13%。至于性别方面,男性的自杀率比女性来得高,男女自杀比例为3:1,而自杀者多数为24岁至44岁的年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