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官方统计资料,大马共有22%的人口来自全国450个华人传统新村,由于新村居民八成是华人,因此新村很自然地被等同于华人的村落,与马来人为主的“甘榜”及印度人为多的“园坵”形成对比,这也反映出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的策略。
新村在辉煌时期,总人口曾高达168万人,相等于每4名大马华人,就有一人住在新村。惟自1995年后,新村人口增长率便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缺乏新的经济作业,以致年轻人多外流到城市谋生,加速了新村的老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马华近期积极推动“新村城镇化”计划,由该党新村事务局主任拿督何启文率领的27人(包括新村村长及新村发展部官员)的考察团,9月中旬到中国浙江及江西等地,针对中国新型城镇进行考察,了解中国如何现代化乡镇。
何启文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国土面积庞大的国家如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偏远,因此许多年前开始,中国就积极加强农村城镇化,减少农民,以便让农民获得充分的经济发展和富裕起来,而韩国则在70年代就推行“农村运动”,以加强农村城镇化,惟当时仍以农务为要。
“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新村必须转型发展,绝不能只停留在修路、建街灯及沟渠等基本设施,因为这是过去的模式。”
结合周边乡村发展
他表示,新村事务局以中国新型城镇为蓝本,再建议以成功案例,协助华人新村提供刺激和经济机会,让年轻人可回乡创业和生活,不用离乡背井与承受城市烦恼。
他透露,初步计划是依据新村的历史及特点进行改造,并与周边乡村配合转型成为城镇,结合两者现有的条件,协助青年留在新村发展。
“我们已经圈定全国几个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试点计划,包括彭亨文冬、森美兰州汝来、马六甲万望、柔佛永平等。”
他指出,这些试点计划,不仅为当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创造商机和就业机会,也为当地经济和社区营造注入新的元素,让这些城镇或新村“活”起来。
根据地理环境 挖掘新村特色
经济是一个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将无从谈起。因此,保持和加快经济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是推进新村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素。
何启文认为,新村城镇化发展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重要过程,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且全面、协调及有持续性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过去新村的发展领域主要集中在农耕业、加工业及服务业三大类,照这样的经济基础来看,欲实现新村城镇化目标,其实可以根据新村原有的地理环境,从中挖掘、发现及善用新村的资源来加以发扬,例如农产品、美食、景点等。”
他举例,中国浙江省的何斯路村,以及江西省的洲上村,便是参照原有的经济基础加以改革,但方式却有所不同。
地契问题存争议
他说,何斯路村的地形具备特有的丘陵,而且有许多地方尚未被开发,因此非常适合推动休闲农业及生态旅游。当地村委会2008年开始种植高档植物如薰衣草,同时设立各种特色民宿,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吸引每年15万人次游客到访,更被誉为义乌的“普罗旺斯”。
“洲上村过去则是远近闻名的贫瘠村,村里没有特色产业,老百姓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因此政府通过拆迁安置方式来调整产业结构,并发展蚕桑和山羊产业,使之成为特色产业村。”
何启文说,上述2个例子仅供参考,毕竟我国无论是在国情、制度及土地面积方面,都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新村地契及保留地问题,仍具有一些争议。
他建议,各个新村村委会可从新村的特色、历史来加以推广新村的发展,如文冬著名的文冬姜及豆腐卜,加上当地山明水秀的风景及百年老街,是可以建立新村旅游与土产购物景点,吸引外人进来新村,也提高就业机会。
“马华新村事务局已要求全国新村发展官到各个新村进行考察后,12月之前,提呈报告给总部,以让当局进一步拟出发展计划。”
官商民合作走出瓶颈
新村面对错综复杂的民生问题,必须获得“官商民”的三方合作,才能尽速让新村转变为新型城镇,走出因客观环境所限制的框框。
马青署理总团长李俊滽坦言,新村因缺乏可耕地段,居民为了生存,在村内从事各式各样的家庭工业,长久下来,上述缺乏规划的发展给新村带来不少问题,如空气及河流污染、环境噪音等,不易解决。
他说,地方政府过去对于这些中小型业者,采取发放临时营业执照的应对策略,已不合时宜,因为这非但无助于迫使业者另寻经营地点,反而局限了新村的发展出路。
他举例,麻坡巴口新村闻名于家具业,更是麻县制香业的重镇,两者皆是居民主要赖以为生的行业,但近年来却陷入发展瓶颈。
“麻坡家具同业商会在过去10馀年来,不断协助业者向政府争取在巴口新村附近设立一座家具工业园,以协助位于益华村的非法家具厂进行搬迁,如今总算获得州政府的首肯,购地计划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预料未来将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家具中心。”
他说,巴口新村也拥有许多特色美食,如螃蟹米粉、芋环等,一旦巴口家具业获得妥善安置,村内也将有多馀空间作为推动美食旅游及人文艺术活动,多管齐下的方式将有助于留住人才,同时提升地方上的经济。
“马华去年成立《十大经济方略》焦点小组,研究如何将新村‘城镇化’,巴口是其中一个纳入此研究计划的新村。”
身为此小组一员的他说,他们将通过马华在政府内的影响力,把新村计划和倡议,纳入国家主流发展政策。
政府拨款有限 缺乏良好基设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些却是新村最缺乏的。
隆雪华堂执行长陈亚才指出,我国在独立后因政府经济能力有限,新村未能成为发展的重点,尽管现在一些新村已具备市镇外形与规模,但在过去数十年来,政府并没有拟定具体或重大的新村发展计划,故此许多新村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有的甚至走向没落,日见衰微。
他直言,要让新村更快进入改变的状况,关键在于提供村民创业的机会及行业生存的空间,惟前提是搞好基设,唯有完善的设施,才能让行业走得更远。
他以太平十八丁渔村为例,指出该村近年来落力推广的人文生态旅游,的确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原有的基本设施却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变化,导致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无法尽兴。
他说,政府每年发放给新村的拨款相当有限,若依赖政府款项提升新村基本设施,恐怕是遥遥无期,必须另寻对策。
“根据2016年财政预算案,新村明年度所获得的拨款为5000万令吉,平均分给全国450个新村,每个新村一年仅获11万令吉。”
他认为,马华或许可延续前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丹斯里黄家定在任期间,尝试推动的新村发展模式,即分阶段选出重点新村集中拨款发展,再定期检讨方向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