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大马教育文凭(SPM)应考生汤昱疑不堪考试压力而返家自缢的新闻,为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现今的家长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孩子本身是否也认为成绩决定了其存在价值。
社会竞争越来越大,一些家长抱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来看待孩子在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认为应做好准备,以应付未来的竞争,却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压力。
《东方日报》分别向家长及家庭辅导师了解,现代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学业成绩,同时也探讨孩子本身在对待学业成绩上的态度。
爱心教育关怀基金创办人及心理治疗导师叶荣强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坦言,确实有部分家长会比较关注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而忽略了在发掘孩子的兴趣及专长。
“然而这些家长没有想到,成绩是不能断定孩子未来的成就,他们对孩子成绩表现上的要求,无形中影响了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而给了自己太多的压力。”
他进一步指出,家长须明白,孩子不像成年人,懂得通过正确的管道来减压,也不能以自己的角度来认为孩子读书和工作不同,是没有压力的。
“一旦孩子缺乏正确的管道纾解功课上的压力,可能会因为受同学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叶荣强建议,家长应关注在孩子的兴趣是什么,通过兴趣来发掘孩子的专长,因为唯有在进行有兴趣的活动时,孩子才会更专注及用心。
他认为,家长不宜过度保护孩子,应让孩子适当的参与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或运动来释放课业上的压力。
“多以孩子的角度来关心孩子,切勿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例如认为别人的孩子为何那么厉害,自己的孩子却成绩普通,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抽空陪孩子聊天
虽然社会上普遍有著成绩至上的价值观,然而,还是有不少开明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业成绩并非教育成果的全部。这些家长反而更加关注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上的平衡。
家庭主妇李凤婵(43岁)告诉《东方日报》,实际上,她周遭的家长并非都只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反而较关注子女个人价值观及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她透露,本身育有4名子女,最大的12岁,最小3岁。她平时都会鼓励孩子多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为了让孩子能接触课业以外的知识,除了参考书之外,也会选购一些课外读物,例如故事书及画册来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
她鼓励,家长应让孩子多参与校内或者一些康乐团体所举办的生活营,让孩子学习独立。
她认为,现今社会不少家庭都是双薪家庭,双亲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但无论多忙,也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交谈,关心孩子所面对问题,并给予开导。“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好强,有些则害怕失败,我们必须让子女明白学业成绩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面对失败时的勇气。”
李凤婵强调,失败并非世界末日,而是成功的关键。让孩子去面对失败,灌输孩子在哪里跌倒哪里站起来,才能让孩子在未来更加坚强。
父母要认同 快乐学习最重要
家长反映,身为父母肯定对孩子有所期待,不能一概而论,但主要还是看孩子的性格及父母的态度,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育有一对子女的李修梅表示,家长用成绩来衡量孩子一年来在学校的学习成果是无可厚非,但主要还是看家长自身的态度,因为这会对孩子带来影响。
“父母对子女难免有期待,但是在看待成绩结果上,有时候不宜太执著于好坏,反而是孩子考的不好时,应给予鼓励,灌输他们勇于接受失败及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及短处,身为家长不应拿子女来和别人的孩子比较。
“成绩的好坏,并非代表一切,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快乐,因为唯有快乐的学习环境,才能驱使孩子更乐于学习。”
她不讳言,一些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出路,替孩子安排一切,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谁不望子成龙,但更应该抽出时间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孩子抒发压力
现今不少家长太注重学业成绩,让孩子以死背默记的方式,企图通过捷径让孩子在学业成绩上有亮眼的表现,却忽视培养孩子基础能力的重要性。
家长张汉文反映,现今的教育体系存在问题,小学1至3年级时,课业上常安排听写或默写的方式,让孩子死背,甚至连作文都是通过默写的方式,试问这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当到了小学4至5年级时,作文跳脱了默写的方式,必须靠学生的写作能力来完成时,孩子根本没办法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
阅读激发好奇心
他说,不少家长投诉,为何自己的孩子在1至3年级时作文成绩很好,但到了5年级时却面对无法写作文的问题。
他说,由于其妻子是教育工作者,深知学龄前是孩子打好学前基础的关键,两夫妻常陪两名女儿一起看故事书,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有些家长会质疑,看那么多故事书对孩子的将来会有什么帮助,但是他们却不了解,阅读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也能让孩子学习写作的技巧,或许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却能够为孩子将来求学时打下基础。”
他说,现今孩子的课业压力很大,父母应扮演的是引导孩子如何抒发压力的角色,而非加重孩子的压力。
“当然,谁不对孩子有所期望,但太多的压力往往适得其反,每逢学校假期,我们都不让女儿接触课业上的功课,而是带她们到户外活动,抒发压力,也借此培养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