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进步,时下青春期的青少年除了面对科技产品的诱惑而染上网瘾,有者更深陷吸毒、抽烟等种种上瘾行为。
翻开报章,种种涉及青春少年男女的问题层出不穷,女中学生与数名男生发生性关系、大马青少年最无聊等新闻让人触目惊心。然而,为何上瘾、上瘾的种种前因后果,是父母师长需要深入了解的,就让我们来探讨问题。
道德重整生命关怀工作者兼AKASHA学习型社群执行长林润崧表示,上瘾行为层出不穷,惟即可区分“外在有形”及“内在无形”两大类。
他说,外在有形的上瘾行为可对生理起了化学反应,包括吸毒、抽烟、性滥交、嗜食甜食如蛋糕、巧克力、上网、赌博及酗酒等。
“至于无形的上瘾行为则是透过行为展现内在,诸如发脾气、自残、工作狂、惯性推卸责任、购物狂、自拍狂、洁癖、惯性说谎、享受掌声、宗教狂热及贪污等习惯性行为。”
他说,以上种种的上瘾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上瘾行为转移不想要的情绪。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栋梁,所以他们的问题很快都浮现并引起社会关注。
“一般上当一个人出现上瘾行为,就是希望透过活动逃避,甚至转移不想面对的情绪,这个活动只要持续至少一周就会成为耽溺性行为、进而成为习惯,再演变成性格。”
父母也要被教育
他说,青少年问题被放大焦点,然而他们就好像下游,下游中毒再如何的清理,源头没有改变,下游依然会中毒,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所以青少年问题,若身为源头的父母没有改变也是徒然,这不只是父母师长的问题,就连整个社会及国家都需负责任。
“诸如青少年沉迷网瘾,父母一味地禁止并无法治本,却也化解不了下游的毒,因为父母本身都没有办法以身作则。环境因素使然,问题无法解决,除非更多方面得以认知,上瘾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是内在抗拒所产生的成果。”
他说,身体的化学瘾容易消除,只要戒毒、戒烟、戒网,将外在的瘾戒除即可,让人担忧的是内在的心瘾才难戒,只有透过提升觉察力及教育的方法才能戒除。
“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有望戒瘾,惟教育并非只是教育青少年,而是教育他们的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专家,也只有父母最了解孩子,可以成为孩子的辅导员。”
目前林润崧通过其非营利组织已开办“家庭重塑成长班”超过10年,分别在隆市、雪州、森州、北海及双溪大年皆有专属教室或合作教室共同推动,通过“家庭会伤人”、“回归内在”、“敏感度及洞察力训练”、“生命的深层医治与重生”,让学员学习发现、面对、处理、和解生命问题的能力。
遏制不如节制 自我疗愈走出迷宫
林润崧表示,与其遏制上瘾行为,倒不如教育青少年自我节制,甚至通过自我提升及内在的自发性处理问题,目前的芬兰、北欧等先进国家都是通过心灵教育提升自我,反观心灵教育层面并非我国教育注重的一环。
“诸如开车系安全带,是要系给警察看的,还是提升人民的自律性?若一味的加强刑罚,却没有教育自发性,那么国家如何会进步?”
他说,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与其把家规订得太严,限制家人的活动,倒不如让每个家庭成员知道家法,然后自行遵守,哪个才得道?
“严格上没有真正的上瘾行为,它们只是透过这些方式让人类自我觉察,这是可以被治疗的,所以一定要提高自我内在的觉醒能力。”
他说,觉醒的第一步是必须深感无助、无力、无能,甚至糟蹋自己,痛定思痛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完全投降,然后虚心求助(寻求外援,及大于人的能力--信仰),通过自我疗愈走出与上瘾行为共依存状况,因为这是上瘾行为的祸根。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它是一股力量,已发生的事情经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还没有使用这个力量以前,我们都为他所困而让它成为了阻力。”
“然而,我们可从问题中看到成长历程,从问题中获得应有的力量,并训练面对、处理、解决问题的觉知能力,才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尽管形影不离,但只要和它和解,它即可变成生命的助力。”
他说,人的生活有问题,源自生命有问题,看清楚生命的问题,就不需被生活的问题所困挠。
青少年吸毒主因:药物影响、好玩、好奇
专业心理辅导员李馨君说,根据反毒机构2008年资料统计,我国共有1万2352名年龄介于15岁至30岁的吸毒者被捕,其中13岁至18岁占2%、19岁至24岁占17%、25岁至29岁占20%。
“在这个数据中,霹雳怡保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槟城乔治市及吉隆坡。在这些被捕瘾君子中,78%为巫裔、印裔11.58%、华裔8.7%。青少年吸毒者主要原因是药物影响占55%、好玩占21%、好奇占15%。”
她认为,数据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并相信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若与国际社会比较,虽然我国的吸毒人数不高,但是或许是我国没有严厉的政策在扫荡时强制辅导及戒毒,甚至没有很好的机制去发现。
“再说,许多新村的青少年,由于缺乏娱乐,再加上生活烦闷,父母也照顾不到,导致吸食毒品、各类摇头丸的案例比比皆是。”
曾向教部推荐课程
李馨君于1996年至2007年曾经在美国与福利部合作辅导问题家庭的少年,更接触了毒品及饮酒上瘾的个案,于2002年考取美国教育辅导硕士学位,获取辅导执照及酒精与毒品辅导双执照。她在美国期间,有4年是参与青少年、儿童与成人的酒精与毒品及性虐待等辅导。
她随后于2007年至2010年前往日本,为美国海军部队的家庭专门进行青少年吸毒辅导个案,从中发现了上瘾因素,并研发了一套学习模式。
她于2010年返回马来西亚后开始辅导生涯,并与志趣相投的朋友成立了“亿谦心理成长中心”。至今她正攻读美国凤凰城亚利桑那州的家族及配偶治疗(小孩及青少年)博士学位。
依据其过去的经验,这套课程是附属在美国一所学校,因此她和其拍档曾经想要依样画葫芦,向教育部及卫生部推荐这套课程,惟两造都认为不关他们的事情,以致至今事情不了了之。
基于青少年是较被动及较难接触的一群,除非进入他们的世界及环境,取得他们信任后才能辅导,否则父母亲在发现问题后也只能自行改变。
家庭系统有问题 孩子也有问题
林润崧表示,孩子有问题显示了家庭系统出现状况,只有通过父母的学习、认知及清楚背后的情绪及感觉,提升本身的觉察能力,不抱怨,才得以解决问题。
他曾经接触一个真实个案,一对夫妻经营地下万字,并育有5名孩子,孩子长大后子承父业负责收万字,惟每个周末一家七口都是喝酒喝到烂醉。
“在5名孩子中,其中3人结婚娶了媳妇同住在一起,不过这3名媳妇基于与他们的家庭系统不吻合,也无法融入他们喝酒“文化”,所以每到周末,媳妇们都外出逃离酗酒家庭,转移不喜欢的情绪。”
他说,这些媳妇在外无所事事,就到商场消磨时光,习惯成为了购物狂,每个周末都出外购物,通过了情绪转移,却也制造了另个上瘾行为。
“在小孩出生后来到了第三代,为母者一定不会希望孩子学习父亲酗酒,所以从小也就带著孩子跟随母亲出外购物。孩子是父亲及母亲的结晶,在这个家庭系统下,孩子因为父亲的酗酒、母亲的购物狂而出现了被遗弃的感觉,更出现了强迫性思考问题,包括合理化父母行为。”
在孩子的思考内,合理化父母的行为才得以帮助自己接受事实。随后,孩子再长大不愿跟母亲出外购物时,他会做什么?他会选择上网,不需要面对真实的世界,也不需要承担一切责任。
网上制造假象
“因为他们会认为,与其被遗弃,倒不如在网上先遗弃别人,所以他必须很努力制造假象,让自己被视为最重要,别人不能没有他,并通过不开电脑上网而得以遗弃他人。”
他说,纵观整个家庭,在心灵及面包之间,很多人都为满足食欲而不提升心灵,对于该个案中收万字的家业,追根究底,主要是很注重社会地位而出现酗酒以转移情绪,因为只有在酒精的世界才能当皇帝。“这个家庭在受教育不高,没有价值及自贬情况,再加上恶性循环下,整个家庭系统都传承了这个次文化。”
处处指责难成事 好好沟通把孩子拉回正途
李馨君表示,孩子因为缺乏抗压能力、不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欠佳、不懂得拒绝而导致出现上瘾行为。
她说,在这个阶段,父母不应再成为前锋处处指责孩子,反而应该退下来当顾问,照顾自身的情绪,再与青少年孩子做朋友,与他们好好的沟通、正视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才能将孩子拉回正轨。
其课程主要分为4个主轴,即培养自信、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及提升抗逆的能力,对象主要是小孩及青少年。
她说,在培养自信方面,青少年首先必须1)了解我是谁,提升自己的魅力、2)制定有效自我改进计划、3)培养自信的言行举止、4)勇于学习,做个有担当的人、5)尊重你我的差异,拒绝不尊重的对待。
在人际关系方面,1)交友秘笈、2)说话的技巧、3)提升你的人气、4)社交规则、5)学会分辨好坏朋友、6)应付难搞的人、7)互相帮助与支持,你并不孤单。
至于情绪管理,主要是探讨1)什么东西让你毛了、2)学会控制情绪、3)关键时刻要放松、4)培养有效的表达自己、5)积极表露正能力、6)处理冲突的软技巧。
在提升抗逆能力,主要是1)了解社会的游戏规则、2)关关难闯关关过,关键在于应对逆境的态度、3)你赢,我也赢的武功秘笈、4)了解潮生活的坏影响,学习坚决拒绝一切坏影响。
对此,其理想是希望有一个长达一年的上课空间,惟类似课程无法获得广泛的认同,更在成绩分数上毫无作为,导致乏人问津。
她说,至今的父母共分为三类、其一是看成绩型、其二不以成绩为唯一考量,其三则是又要看成绩又要照顾孩子心理成长的父母。
“尽管课程再多好,父母及孩子都无法承诺完成一年课程,对此,我们也只能从短期课程中浓缩,或分阶段慢慢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