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生70古来稀;踏入21世纪的今日,生活素质及健康保健的服务早已大大提升,而大马人民的平均寿命,也早已超过70岁。
然而,随著时代的进步,生活模式的改变,乡村青年都纷纷奔向城市工作;城市人也忙碌于各种社交活动,导致城中郊外许多银发族都独守“空巢”,纷纷加入独居老人的行列。
根据2004年国家人口及家庭发展局调查,与2010年国家统计局人口与住家调查两组数据显示,我国至少拥有53万8000名独居老人,其中以霹雳州最多,即6万8437人,柔佛及砂拉越紧接在后,至于雪兰莪则有5万431人,屈居第4。
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拿汀巴杜卡周美芬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表示,造成一个州属出现很多独居老人的现象,与人口稠密度有直接关系。
然而,随著时代变迁,社会风气也在改变。周美芬认为,一些出现独居老人的家庭,也有可能是老人自己本身的意愿,其实是他们不愿跟孩子住。
曾有乐龄人士向她透露,城市生活让两老习惯了自由生活,与子女一起住后却面对一些限制。“我搬去跟孩子住,家里一切由孩子作主,尤其是孩子也成家后,同住比相处难,难免会起一些冲突。”
鼓励继续工作
因此,为避免因作息不一,以致一些习惯而逼于迁就彼此,有些银发族宁可独居,也不要和孩子同住。当然,以上只属于一些比较好动或有经济能力的银发族。
周美芬说,根据国家乐龄行动计划,政府鼓励乐龄人士维持活跃生活。政府鼓励乐龄人士,尤其是独居老人积极继续工作、参与非营利团体活动或多运动。利用他们的智慧,继续为国家社区服务。
“人即使老了,也需要老伴、老友和老茶。如果孩子上班或无法与其同住时,不妨到政府成立的乐龄日间中心。那里有按摩椅、卡拉ok和下棋等活动,也有老朋友相伴。”
周美芬说,目前,全国拥有45间乐龄日间活动中心,尚有5间在建设中,是免费开放供银发族使用。同时,我国也有一些发展商著重于发展退休村,主要是在居住社区里增加医疗设备和一些友善设施,为行动不便的乐龄一族而设的居住环境。
少子化成趋势 做好财务规划反哺
周美芬表示,少子化已成为我国时下必然的趋势,现今的新生代几乎都是“三文治族群”,往往都夹在孩子及祖辈之间,经济负担压力皆不小。
她说,尤其是华裔子弟传统上都非常注重家庭观念,这无形中形成一个很大的包袱。同样的,也造成了一些孩子不敢结婚。
她说,有鉴于此,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不适用于现代人,但作为孩子,反哺之心还是要有的。因此,必要的财务规划是确保即能做到反哺,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的方式。
趁年轻时存钱
“年轻人应该趁年轻时存钱,并做一些长远的或较稳定的投资,如政府推荐的公积金投资计划等。”
她表示,这些钱或许成为这些年轻人的养老金,即使以后成为独居老人,也不用靠人。当然,在做出任何投资之前,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还是很重要的。
另外,该部也在不久前成立了一个新的专案小组,专门执行乐龄人士行动计划(Plan Tindakan Warga Emas),主要是研讨如何让民众在步入乐龄阶段前,做好准备。
女乐龄多愁善感 需关心关怀
马来西亚老龄化人口在1957年时,男性平均寿命是55.8岁,至于女性则是58.2岁;到了2013年的时,大马人民平均寿命也大幅度提升,分别是男性72.6岁及女性77.2岁,这也意味著女性比男性更长寿。
周美芬说,根据研究,女性平均寿命都比男性长寿约5岁。女性独居老人普遍上拥有较多的精神困扰,这是因为性格较为多愁善感。
政府设志工组织
“特别是当壮年之际就退休,迈入乐龄行列时,她们犹如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会感到更徬徨,因此需要更多的关注。”
此外,周美芬也说,针对一些独居老人或者无法自理的老人们,政府也成立了一个志愿性特工组织“到家协助”,帮助照顾这些老人的起居饮食。
“每位参与的志愿工作者将‘领养’3至4名老人,并在每一个礼拜进行探访或帮忙带去看医生。”
“这些志工将在每个月获得政府50令吉的补助,主要是用来购买一些老人的日常用品及补贴汽油。”
她说,目前该义务性的团体主要是由社会多个非营利组织帮忙协调,而参与志工的人数也有几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