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婴儿需食用母乳至3岁,然而现代女性都是家庭事业两兼顾,尽管职场集乳已逐渐普遍,但却因为缺乏职场软硬体的协助,导致持续哺乳6个月对许多职业妈妈而言,仍然是个挑战。
2006年国民健康及发病率调查(NHMS)显示,马来西亚曾哺乳的母亲比率,已从1996年的88.6%上升至目前的95%,但很多母亲到了第二个月就停止哺乳,至2012年只有30.5%的母亲持续哺乳6个月,但此数据仍低于国际平均值的38%。
马来西亚哺乳与自然育儿协会主席林韦君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披露,该协会自3年前成立以来,确实遇过不少妇女因公司不鼓励员工在上班时间集乳,或没有提供完善设备的哺乳室,被迫终止哺乳。
她指出,根据一般出生婴儿喝奶的次数计算,每天需摄取约8次的母乳。
若母亲上班8个小时,意味著在这段时间内,必须要有2至3次的集乳,才能够确保婴儿奶量充足。
“但这样基本的母性权利,对许多公司而言,却是一项影响公司利益的‘举动’,造成一些职业妇女在返回职场后,就要放弃哺乳。”
隐私备受挑战
她表示,目前大多职场都没有设立哺乳室,造成有心要哺乳的职业妈妈必须找替代地点,如厕所、会议室,甚至在自己座位及其他空间如车内集乳,隐私备受挑战。
她认为,职场哺乳室应具备的基本设备,如插座、椅子、桌子和冰箱,冰箱主要是供给哺乳妈妈存奶。此外,由于哺乳妈妈在集奶期间必须放松心情,因此有足够隐私的哺乳室相当重要。
本地知性作家许慧珊则指出,我国社会对哺乳的常识仍非常贫乏,让哺乳妈妈在坚持母乳哺育的过程中,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阻扰。
需获家庭支持
她说,其实在哺乳过程中的辛苦以及有时身体上的不适,对哺乳妈妈来说并不是问题,最大的难题是身边的人。
若缺乏家庭的支持,再加上返回职场后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哺乳这条路就会走得非常辛苦。
育有两名儿子的许慧珊坦言,她试过在购物商场的餐厅里公开哺乳,因为根本没有适合的地方可以哺乳,也遇过肮脏又没坐厕的厕所,只好在餐厅角落里哺乳。
“我也常常回到车上哺乳,这些经历在我哺乳的4年中是家常便饭,但我选择以自在的心情看待,因为哺乳不就是喂哺一个饥饿中的孩子吗?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办哺乳室评选 提升卫生水平
为了打造“最婴儿亲善”的环境,马来西亚哺乳与自然育儿协会连续3年举办国内最佳哺乳室评选,这看似渺小的调查,却让大众知道哺乳室存在的价值。
林韦君表示,这项活动的宗旨是希望提升全马哺乳室的卫生水平,和改善原有的设备,让更多妇女即使出门在外,也能够自在地哺乳。
她指出,该协会在第一年进行上述评选时,发现国内许多购物商场,没有设立哺乳室,即便是有也不符合规格,例如环境脏乱、没有上锁或将哺乳室纳入厕所范围等。
“经过3年的努力,我发现情况有所改善,回想首届入围最佳哺乳室的购物商场,多数位于大城市,如今已有许多小城市的购物商场入围,意味著越来越多商场设立哺乳室。”
她说,获得网络推荐入围最佳哺乳室的购物商场,该协会会组织一个考察团,实地拜访及评分,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规格的哺乳室,将会致函可改善之处,供有关商场参考。
无规定设职场哺乳室
谈到职场哺乳室,林韦君说,政府目前没立法规定政府及私人机构,必须设立哺乳室,因此该会无法作出干预。
她希望,除了职场,私人界也能够响应卫生部号召,加入“母婴亲善医院”的行列,因为根据统计,其中183所私人医院中,只有8所具有上述认证。
“母婴亲善医院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推广的全球运动,目的在创造一个让母乳哺育成为常规的医疗照顾环境,给予每个婴儿生命最好的开始。”
坚持喂母乳 每天“背奶”也不累
对职业女性来说,放完产假返工后持续喂母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为了宝宝的健康,不少妈妈就算日间要上班,也坚持喂母乳,当中辛酸不足为外人道。
两名在职妈妈赖艳儿(27岁)及陆丽沂(35岁)在分享个人经历时不约而同表示,她们的哺乳过程虽非一帆风顺,但能够看著孩子健康成长,再辛苦也值得,喂人奶让她们得到作为母亲的满足感。
从事幼教事业的赖艳儿,育有2名儿子,分别3岁及10个月大,当年生下大儿子时,她甫在新加坡担任幼教老师,孩子则托人在新山照顾,每天“背奶”来回马新两地。
她透露,自己每天平均在上班时间集奶多达4次,其中2次是临开工及放工时间,每次间隔3个小时。其公司相当支持其哺乳的举动,虽然没有提供专属的哺乳室,却让她专心在空余时间集奶。
“后来因为需要实习,我把孩子带到新加坡,寄放在附属幼教中心楼下的托儿所,我则在楼上工作,一挤完奶,我就会把母乳带到楼下,由同事协助瓶喂。”
产前了解哺乳知识
她说,甫走上哺乳这条路,虽不获得父亲的认同,但在她与医生的细心解释下,父亲终明白与接受。她很庆幸当时遇到通情达理的上司及同事,以及丈夫的鼓励与配合,让她没有拒绝哺乳的理由。
陆丽沂是一名电子工程师,育有2名5岁及3岁的儿女。她坦言,怀第一胎时的哺乳决心并不大,只是碰巧在网络上认识了一班哺乳妈妈,无意间进入华文哺乳论坛,就接触了一些哺乳知识。
她指出,当时她天真地以为,哺乳就是“拉起衣服喂就对了”,但大儿子的提早出生不但让她乱了阵脚,也令她了解到自己产前的哺乳知识根本微不足道。
“原来我选择生产的那家私人医院不是‘母婴亲善医院’(Baby-Friendly Hospital),医生护士都是提倡配方奶喂养,最后我以坚定立场要求医生将宝宝抱给我哺乳,但免不了受到护士冷嘲热讽。”
陆丽沂说,孩子出院后,黄疸一度冲上危险水平,被迫留院,这期间由于想知道宝宝喝了多少母乳,就将母乳挤出来让他喝,结果造成宝宝对乳头混淆,抗拒亲喂,令她踏上全挤哺乳妈妈之路。
与孩子关系更亲近
她认为,全挤哺乳相当辛苦,而且挤出来的母乳也比不上亲喂来得更全方位被宝宝吸收。当时,她每天背著集奶器,来回马新两地持续哺乳,甚至三更半夜调闹钟起来泵奶、温奶、喂奶、洗奶瓶等,偶尔集奶太累睡著了,醒来时双乳还挂著泵奶器,煞是狼狈。
“我觉得哺乳妈妈的毅力和决定非常重要,纵然开始会觉得很累,但当孩子因为哺乳而跟我的关系更加亲近,我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
另类眼光 妇女公开哺乳没保障
社会对哺乳期妇女的歧视,造成妇女在公共场所哺乳的权益,没有获得保障。
民主行动党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指出,当社会以“性”的角度来看待女性的乳房时,在公共场合哺乳被视为“不雅”、“不妥”甚至“不能公开”。
她认为,我国妇女的哺乳意识已经提高,但是周遭的环境仍有待提升,当大众能够将哺乳行为视为理所当然,则哺乳室的设立反而是其次。“其实许多妇女除了希望购物广场内的哺乳室能改善,更希望能在公共地方如机场、火车站、旅游景点等,毫无顾忌地公开哺乳。”
她说,其实政府医院在推广母乳哺育方面已做得相当不错,例如禁止产妇携带奶粉进入产房,但是醒觉运动方面,因语言及人手的限制,导致非巫裔的接触层面较少。
她呼吁,政府医院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举办推广母乳哺育的活动,由后者提供受训练的辅导员,教导孕妇及丈夫有关产前的哺乳知识,好让他们在为人父母后,能够在这方面更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