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手一个,甚至多个”智能手机的时代,一旦目睹意外或任何突发事件,不少人会“习惯性”拿起手机,但并非是拨电求助,而是拍照或录影再上传社交媒体,这是否代表人类的八卦心态,或抢先发布新消息的虚荣感,已经压倒了协助他人的同情心?
爱看八卦是人类的天性,而“没图没真相”更被视为新闻传播或八卦的金科玉律,点阅各大新闻及社交网站时,图文并茂或生动影片,永远比一堆文字的帖子来得更受欢迎。
同理可证,社交媒体的动态消息是否附上“人在现场”的照片或录影,永远是网页最爱使用的标语:“不转不是人”的强大动力使然。
据大马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在过去5年,从14%剧增至53.4%,代表国内过半人民都有智能手机,除了免费即时通聊天软件强势崛起,“即拍即上传”也更容易,社交媒体也出现更多“现场直击报导”。
“现场直击报导”拍摄者或对象不一定是名人,更多是“路见不平,拔机拍照”的路人,因为身边出现甚至自己遭遇不公平的对待,或发现奇闻怪事,就习惯性拿起手机拍摄,附上几句人在现场的图说或评论,上传社交媒体。
容易被断章取义
博特拉大学社会学讲师李玉辉博士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坦言,此现象的主要心态为“八卦”,尤其是事件的“围观者”,被“发布第一手消息”的自豪感驱使,因此藉著上传面子书以让更多人知道此消息。
“这不是坏事,但若拍摄的照片或画面,并非事实全部,或遗漏了关键部分,就会断章取义,只以拍摄者的主观想法诠释,就容易形成舆论恐慌。”
他解释,最好的方法是“先求证再发布”,就和聊八卦的心态一样,若没有查证,反而制造更多误会。
“以最近公众发现捷运轨道出现裂痕的误会为例,如果真的出现裂痕,就等于做了一件好事,也是对相关部门的一个提醒,即使出错,也无伤大雅;但如果民众不了解情况就大肆宣传,反而造成巨大恐慌,就证明方法不对。”
他补充,举报者可先询问相关单位是否属实,再散播类似消息,否则只凭“眼见为实”或“人民有知道的权力”为理由,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这么说吧,人民的公民意识越来越高,发生任何事情也勇于分享或讨论,但有没有调查谣言的时间和技巧,讨论问题的成熟度等,仍值得商榷。”
标签上身或成永久伤害
关丹“火爆女路霸”因不满新车被擦撞,大庭广众高声辱骂退休人士,并用汽车防盗锁怒砸对方轿车,因被网友拍下视频而引起热议,女路霸被猛烈炮轰之余,也被控上法庭,显见网络舆论的强度与效应。
对此李玉辉认为,类似视频让人看到我国日趋严重的路霸问题,也引起驾驶态度问题的讨论,这是好的处理手法,惟人们也不应以此评断视频主角的好坏,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如今人们只要被拍下犯错的过程,除了面对瞬间爆红的舆论压力,也会形成一辈子都撕不掉的标签,走到哪里都会被指指点点,形成一辈子的伤害,改过自新也不容易。”
他坦言,媒体有时还会以马赛克打蒙嫌疑犯的双眼或面容,惟网络上很多争议事件的加害者或受害者,时常在未定罪的情况下,面貌与个人资料都被公诸于世,即使往后名字已被淡忘,同样也会被“XX姐”或“XX哥”所标签。
职业操守与道德该如何抉择
曾拿下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的《饥饿的苏丹》新闻照片,透过一名骨瘦如柴的小女孩正艰苦爬向食品发放中心,背后却有一只虎视眈眈的秃鹰等待著她的死亡。拍出了当年非洲大饥荒的严重性,成功唤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却成为摄影记者卡特因愧疚走向自尽绝路的主因。
此新闻照一直是新闻从业员讨论职业道德的最佳案例,惟来到人人都自诩“公民记者”的科技时代,人们是否也了解什么地点可以拍照,何时应该拍照呢?还是同样高举“知情权”的大旗,不顾一切就拍摄?
李玉辉认为,若发现紧急事件却只顾拿起手机拍摄,可说是本末倒置,就像数月前的茨厂街女模特赤裸上身暴走事件,影片可见周遭人都拿起手机拍摄,却没人上前制止女模特,或拿起毛巾包住她的身体,避免她继续失控。
应考量人情世故
“当然可能很多人担心自身安全,不敢制止已失去理智的女模特,惟不能排除更多人以看热闹或贪新鲜的心态围观,加上事后群众的舆论,都会对当事人造成二度伤害。”
他也强调,即使在公共场合拍照理应不受法律束缚,惟也必须考量到人情世故。
“如果我们看到情侣争执或公众打架,第一时间就冲上前拍摄,对情绪失控的当事者而言是否公平?拍摄者的心态又是什么呢?难道关乎‘公共利益’,或是满足自我的猎奇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