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泉州南音,是流传至今仍可在历史中追溯得最远的汉族传统音乐体系,曾在马来半岛广泛流传,至今却逐渐式微,恐未来数年内将在我国的福建社会出现断层。
在我国华社各籍贯所流传的传统音乐当中,广东人有粤曲、潮州人有潮剧、海南人有琼剧,客家人则有客家山歌或汉剧,但现在年轻一代的华裔子弟,又有几个人懂得福建人的泉州南音呢?
泉州南音又称泉州弦管、南管或南曲,于过去百年间随著福建先贤南渡,传入马来半岛,乃早期居住在本土福建先贤的休闲娱乐,也可说是福建人士传统音乐的代表。
但鲜少人知晓,泉州南音在一些仍流传的汉族传统音乐中,其起源其实可追溯到最久远的汉族音乐,换言之,其形成过程比起粤曲、潮剧或琼剧更为古老,蕴藏更高的历史价值。
具唐代音乐影子
拉曼大学金宝校园中文系主任杜忠全向《东方日报》指出,在中国宋代之前的传统音乐,未有记谱法的存在,都是以口传的方式传承,因此,已近乎失传,但令学者颇感惊讶的是,现在仍流传于中国福建的泉州南音,却发现具有唐代音乐的影子。
他说,泉州南音的特征及演奏方式,都有和唐代音乐一脉相承的迹象,如其曲牌依然可在唐代音乐文献中寻获,其乐器的使用法都几乎一样,如其他中华音乐的琵琶都是打直抱著弹奏,唯独泉州南音的琵琶却是打横来弹奏。
“虽然,无法证明目前的泉州南音,其演奏方式与唐代的音乐一模一样,但可确定的是,两者间绝对存有渊源!”
他披露,此极具历史价值的泉州南音在传入马来半岛后,曾形成风靡一时的福建歌仔戏,但目前却逐渐式微,让人感到惋惜。
杜忠全表示,本土的福建社会当中,要以晋江人最为热衷于泉州南音,因此早期的晋江会馆几乎都设有南音社,就以槟城晋江会馆也一样,但随著槟城晋江会馆在70年代关闭南音社后,以福建人为多的槟城就没人再继续传承泉州南音。
老福建人懂演奏
他说,直至90年代槟城开始举办庙会,才每年邀请霹州太平的仁爱音乐社前来演绎泉州南音,让槟城福建人集体重温,可惜太平仁爱音乐社的演奏者也因年事已高,而在演奏数年后即拒绝邀请,令人遗憾。
他继说,目前我国或许还有一些老福建人懂得演奏泉州南音,惟集体进行演奏的组织已寥寥无几,如太平仁爱音乐社,但该社的成员也逐渐衰老,又无新血加入,大马的泉州南音文化,恐在不久后出现断层。
具历史价值 乡团应该多推广
杜忠全披露,其实,不止在大马,台湾的泉州南音现在也主要由老人家在演绎,在大马其他籍贯的传统音乐,如琼剧及潮剧也同样面对著即将出现断层的趋势。
“至于在中国福建泉州一带,也是近20年因为学者发现泉州南音背后极具历史意义,且在后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才兴起学习泉州南音的风气。”
他说,泉州南音极具历史意义及价值,可惜年轻一辈却不晓得它是一个珍贵的文化,所以不愿学习及传承。
“因此,在泉州南音的文化传承方面,年轻人喜不喜欢是一个问题,年轻人有没有机会接触,则是华社更要预先解决的问题。”
他告知,若排除其他因素,大马年轻华裔子弟缺乏管道接触泉州南音,即使少部分有机会接触泉州南音者,也只懂得其中的凤毛麟角,难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去学习。
“所以,大马华社或地缘性组织,若要确保泉州南音不会出现断层,应先让年轻一代有机会去了解何为泉州南音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再来谈年轻人会不会喜欢及学习泉州南音。”
金厦口腔演绎 年轻一代听不懂
曾拥有近200多名成员的太平仁爱音乐社,是大马演奏泉州南音的佼佼者,但随著时代变迁,目前仅剩数十人,成员平均年龄已过50岁。
该社社长蔡海瑞受访时指出,太平仁爱音乐社成立于1963年,属福建晋江组织,在60至70年代鼎盛时期,都会前往全国各地及新加坡,协助当地晋江社团进行义演筹募建会基金等。
他说,当年拥有无数年轻会员,特别是年龄十多岁的女孩,因为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这些年龄层的女孩子都已经辍学,所以在无其他消遣的情况下,都会前来学习泉州南音,可惜她们都陆续结婚离开太平,以致会员逐渐减少。
“此外,泉州南音主要以金厦口腔进行演绎,许多年轻一代的福建人都听不懂,因此更无法吸引他们学习。”
蔡海瑞感叹说,泉州南音的最基本演绎乐阵容为上四管乐器,即萧、琵琶、二弦及三弦,惟目前该社已缺乏吹奏萧的乐手,偶尔受邀演奏也只能由略懂吹箫的会员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