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颇具名气的霹州华人新村与小镇,包括太平邻近的十八丁渔村,以及被誉为“锡米仓”的务边小镇,和江沙外围的新寿活新村,当中以今年迅速窜红的十八丁最受瞩目,但也面临可能过度发展的危机。
这些新村与城镇过往被抛离现代化的洪流之外,反而保留了“传统”行业与面貌,再配合该区独特的天然景观和古早味美食,成功转型为怀旧或生态为主的旅游景点,这种新兴的“新村旅游业”让城市游客趋之若鹜。
但是, 当在地人的生活与传统被“观光化”后, 财团进驻开设观光商店、民宿、餐厅,扰乱新村原有面貌和生态,炒高地皮和破坏传统,如何在旅游发展和特色保留之间取得平衡,已成现今新村旅游业的挑战。
对“新村旅业游”近年迅速窜红,思特雅大学建筑系讲师张集强说,大马人的旅游的经营与消费方式可尝试加入“文化保育”的概念,即旅游发展应该回馈到当地环境生态或人文传统的维持。
专长文化遗产保存的张集强说,旅游是前往陌生的地方观看或体验他人的生活方式,如新寿活的慢活节奏、务边的历史遗产和十八丁的生态旅游,才会对城市人造成全然不同的冲击。
“每个地方都有本身的文化景观,这都是当地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所以才能成生地方特有的文化氛围,例如十八丁渔村的碳窑、造船、捕鱼和养殖业,都是红树林保育衍生的行业。”
适当规划减困扰
他指出,旅游发展是一股非常强大的推动力,有可能带来经济发展和为社区注入活动,但也有可能会对原有的文化景观造成困扰甚至破坏,因此必须有适当规划。“十八丁的老港与过港是个纯扑渔村,原有文化生态是夜不闭户和打赤膊乘凉,如今大量陌生人(旅客)踊入作猎奇式的观光和拍照,有居民住家甚至被游客自行入屋拍照或骚扰。”
他说,游客涌入旅游区拍完壁画就走,社区居民生活受干扰,旅游业发展太快,造成产业爆涨逼走原居民或传统产业,又或者渔民纷纷转行搞旅游业导致渔村文化生态走调等,都是潜在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要求十八丁的旅游船采用当地的造船业所制造的船只,或者当地海鲜餐厅可使用当地碳窑生产的碳作煮炒,以及应该光顾当地居民制作的土产,而非外地运来的纪念品。”
他说,旅游发展要做到对该社区的回馈而非破坏,就必须让居民有意识参与其中,以及游客也要从走马看花的旅游方式,提升为能对当地文化生态保态有帮助的深度旅游,即“文化保育”。
最佳生态教室 十八丁非一般渔村
位于沿海红树林地带的十八丁和马登,因为拥有萤火虫和海豚等丰富天然生态,同时传统的碳窑、造船、龙香、捕鱼和虾蛤养殖业,配合邻近太平湖和动物园等,今年迅速窜红成为生态和人文旅游热点。
“看见十八丁”社区艺术嘉年华总策划与总协调庄白绮受访时说,2013年初因机缘而在十八丁住了一段时间,每晚从渔村码头望向河口的夕阳,在徐徐海风吹拂下,以及远处传来海鸟鸣声,让夕阳充满宁静的感觉。
她说,许多村民会认为生活多年的十八丁只是个普通小渔村,对村内景观与传统都习以为常,并没意识到十八丁得天独厚自然生态和渔业的互依互存的关系,是最佳的生态教室。“十八丁渔村与红树林是处于共生的关系,因渔村内的捕鱼和养殖业,甚至造船与碳窑等,都是红树林所衍生出来的行业,十八丁的红树林,是我国生态保存在国际上做得最好的典范。”
她说,十八丁面对许多华人新村的共同问题,例如辍学率高和年轻人严重外流,以及传统的捕鱼和养殖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社区营造的目的,是要让居民“看见”自己家乡和传统的美丽。“唯有让居民意识到十八丁生态的特色和重要,为自己家乡而自豪与骄傲,重拾地方的尊严和认同,主动参与打造社区的活力与面貌,才能在旅游发展的同时保留地方特色。”
她说,为了打造居民的认同感,今年举办一系列“看见十八丁——社区艺术嘉年华”活动,包括认识家园人文地图工作坊、发现老港美丽与自然生态营及古迹与生态保育研讨会等。“社区艺术嘉年华的理念是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结合在一起,让居民和小孩都能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去认识自己个人和社区在生态保护所扮演的角色。”
锡米仓好山水 务边挑战极限运动
务边是近打河谷最早开埠的城镇,因拥有丰富含锡量而被誉为“锡米仓”,至今遗留了许多辉煌的矿业遗迹让人津津乐道,但其潜力还包括丰富的人文历史,好山好水的自然景观,以及适合极限运动的河溪与森林。
在20世纪初期,近打谷锡产量是世界之冠,近打谷的锡产量半数以上,来自务边,从这就可得知务边在当时推动霹州经济发展中,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
务边文物馆秘书彭西康表示,如今遗留下的许多工具都证明务边过往锡矿辉煌的历史,例如“十二公司”集资在1909兴建了一条全长15英里的大水喉,以及铁船采锡法最早被引到务边使用。
“山明水秀的务边约在10年前在山上开设了酒店,无心插柳下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激流泛舟和瀑布攀岩等极限运动场所,再配合莱佛士花、草药园和椰壳洞等自然景观,造就务边成为旅游胜地。”
因务边拥有丰富人文与历史资料,台湾清华大学从2012年起,连续3年到务边考察华团历史、宗教和文化发展,今年更组织志工团进驻到邻近的拉湾古打和咖啡山新村,做新村史料收集。
台湾清华大学志工团指导老师王丽兰说,此次的任务是绘制新村生活地图,收集老照片与历史文件,为新村老居民(老矿工)记录生命史,以及推动小学生认识在地新村历史的青苗计划。
毕业自巴生光华国民型中学的王丽兰表示,今年大马华教闹得沸沸腾腾的课题是华小历史课本事件,华社长久以来最在意的,是希望政府能把华裔为这片土地贡献的事迹,纳入官方历史。
“如果真的有一天政府愿将华族历史纳入教科书,反而会轮到华社交不出史料,因为华社长期以来只是注重华教史,对于地方历史如城镇华人开埠史和华人新村发展史等却付之阙如。”
记录新村史 华团助推动
台湾清华大学志工团指导老师王丽兰表示,大马华社缺乏地方历史研究,也很少在意华人城镇的史料收集,但这并不难做到,地方华团与华教机构可以推动“大家来写新村史”,以在地历史为元素重建社区认同。
“社区营造的途径有许多,十八丁以红树林生态教室作连结,而锡矿正是务边人最大的遗产,所以此次志工团才会以记录矿工生命史和绘制新村地图的方式,还原务边华人的历史面貌。”
她说,拉湾古打和咖啡山的大部分居民都曾是务边矿工,亲身参与了近打谷锡矿最辉煌的时刻,是我国早期经济发展最前线的基层工人,但这些老矿工并没意识到本身生命经历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近打河谷城镇的开埠功臣是华人,但华人到底为务边发展作出什么贡献,却没人能够具体说得出来,而务边华人的奋斗史和华人新村历史,其实,这就是大马华人史的一部分。”
王丽兰说,如果我们不作历史记录,华裔子弟不会知道先贤在马来亚披荆斩棘,艰辛困苦的开埠史,因为官方不会记载华人的历史,并且现今国中和华小历史课本内容已逐步单一种族化。
历史不仅是教科书
不过,她说,新村的年轻人辍学率高和多数在外地打工,他们也不晓得该如何处理上一辈人的经历和史料,对新村也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所以在地认同不高,对地方事务也处于消极被动。
“同属务边区的拉湾古打和咖啡山也有许多人文与历史资料,但是这两个新村却没有被卷入务边的旅游版图,新村居民也没有主动参与,也不懂得打造本身特色吸引游客。”
她指出,新村居民对于志工记录他们的生命史,从原先的不了解到后来滔滔不绝地提供资料,可以看出居民也认同记录新村史,但最终还是须在地人推动地方历史书写,成果才会回馈到社区本身。
“历史不仅是回忆或教科书,它可以是具体的历史空间,例如具有新村特色的村屋或杂货店,居民在面临发展或重建的抉择时,是否能有意识依原貌改建成民宿,或只是建成普通洋房,端看居民是否有意识保留。”
青年回流办民宿 新寿活展现特色
新寿活是介于王城江沙和世界文化遗产玲珑谷之间的华人新村,其有风光明媚的拉般湖,以及曾出产上佳烟草而被誉为“小仰光”的玲珑,由于一位青年返乡办民宿,引起不少城市青年前往体验新村生活。
相较于十八丁或拉湾古打尚算靠近大型城市,新寿活新村的位置属于更加偏远,新村经济活动局限在农业,邻近的江沙县与玲珑县的年轻人外流严重,但是却有一位吉隆坡青年选择“回流新村”。
成长于吉隆坡的甘靖康(26岁),是在约2年前在我国环岛的时候产生开民宿的想法,因环岛旅程中发现许多具特色的小地方,但缺乏住宿的地方,许多旅客只能转一圈就离开了。
他说,刚好父亲在新寿活新村留有一间祖屋,所以希望能开一家可让人休闲和用心感受小地方慢活节奏的住宿空间,于是在约1年半前回到陌生的家乡,开设名为“容县七号”的民宿。
他透露,刚开始回到新寿活新村,只有西刀鱼丸和鱼腩等河鲜美食比较著名,地方居民也不晓得新村有什么观光景点,但经过一年多的探险与推广,终于让外人与居民都“看到”新寿活的特色。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新寿活拥有风光明媚的拉般湖,以及霹雳人博物馆和玲珑谷等,而这些湖泊、瀑布、稻田、山峦、洞穴,以及新村的人情味和生活方式,是城市所没有的。”
虽然新寿活邻近地区的景观不比十八丁或务边逊色,但其新村旅游业却远不如其他两地般蓬勃,主要因为新寿活是甘靖康一个人返乡单打独斗,而旅游对象多数为城市年轻人或背包客。
“旅客到来这里是为了感受新村的慢活节奏和纯朴的人际关系,大批游客踊入平静的新村,肯定会将原有的新村文化和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而纯粹美食、拍照等消费式的观光方式也流于表面。”
甘靖康指出,本身不会主动大事发展或宣传,也不会推出各式各样旅游配套去吸引巴士游客,其对社区经营的理念则是顺其自然,因为这样才能保有新村既有的特色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