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十多年前,有一段时间读过数十本亦舒小说,印象中比较好看的是:《纵横四海》、《特首小姐你早》、《灿烂的美元》,之后就没有再读了。反倒是散文集还约略读过几本,而《写作这回事》就是其中一本。
亦舒姓倪,是大作家倪匡的胞妹,但是听说兄妹俩没有来往。一家可以出两个作家,实属罕见:一位天马行空将其幻想化为文字,另一位则是凭著笔下忽然一针见血的对人性的观察,以及文字中渗透出的一种城市秀气风格吸引了不少读者。亦舒笔下的“大作家”就是指其胞兄。
最近数十年主宰广东歌词创作的香港词人如夕爷、黄伟文,都尊称亦舒为“师太”。理由?只因师太是“金句王”,她笔下常常写出很适合歌词创作的字句。个人认为Wyman学得比较足,只看歌词就知道很受到师太影响:“过一天/就少一日/看一章/就少一幕/你越快乐/叹时间越短/欢笑加速寂寞”(陈奕迅〈结束开始〉)、“我试过看开/尽量没感慨/妙想到头来/等不到天开”Beyond〈惊喜〉)。
亦舒写作自成一格,同是作者或者摇笔杆找生活的人,她不称为“同事”而是“同文”,“小朋友”则是写“小友”。她移居加拿大数十载,短文小品常常形容自己深居简出,但是她笔下依然写得出对人性与大都会城市人的细腻观察。读得多了,你我很自然都会接受她作品的中心思想:“快乐永远不能完全”、“岂能皆尽人意”。
都是写字找生活的,我很可以设身处地理解她在书中说的,例如想要置一个工作坊,每个工作日换上上班服准时去工作。其实是回办公室写稿,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了,回到家里才处理庶务。说穿了,人生在世总是离不开开门七件事,再厉害的写作人也不可能一笔在手、目空一切就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一天廿四小时总是要分配好时间,哪个时候是工作、生活、休闲。
书中所分享的自律精神,譬如周一至五每天写三小时、周末休息,从不休假而且绝不脱稿,你问村上春树或者译者,大家都会赞成这个做法。不愿意或无法持续好多年都是一天写几页的,最好转行做其他与文字无关的工作。
至于书中所说的作家不当名人,作品要成名著,这一点其实很靠机缘。从事歌曲创作的朋友说“歌有歌的命”,再合适不过。一个作品成不成名著,那是市场决定的事,创作人只顾写好作品、过上合理的生活,其他事情其实也顾不上那么多,作品发表多年后才有人珍惜,也只能欣然接受。
持续写作数十年的努力,包括亦舒在内的广大香港作者似乎都很有这个能耐。师太 说每天写字的动作如生活中的定海神针,迷茫时想起这句话,确实是为很多创作人指明了事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