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国有一位著名的女性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名字叫Karlina Leksono Supelli, 在一次接受曾任苏西洛内阁商务部长的Gita Irawan Wirdjawan的访谈中说,我们对教育有个误解,以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备竞争力的人才。她说竞争力不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在培养有能力的人时的自然结果。对“能力”,她举例批判思维、想像力和创意。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中具备这些能力后,自然会有竞争力。教育不应该从培养竞争力开始。
了解教育本质的人必然会认同她说的话。她没有说竞争力不重要,只是说竞争力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能力。能听懂她这一句话的老师和父母,必然受益无穷。
上一篇文章我举例说明许多学生虽能进行数学演算解决物理问题,但不善于进行简单的推理,不懂得下恰当的结论。我的例子以物理题目为例,并提问大家会不会认为毕业后的工作如果和物理扯不上关系,我举的例子就无关紧要?这个提问的背后意思正好和Karlina的上述观点衔接上了。
如果你看著物理就只看见物理,那么你会认为无关,这正是我国许多人的局限。如果以后并非要做物理学家,中学为什么要选念物理?若是必修课,许多人因此不肯花心思好好念一遍。而如果你能看到物理给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多么好的训练,你为上述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忧心就不是杞人忧天。
我没有独尊物理,其实数学、语文课、美术等也一样。学生眼前需要念什么科目,就必须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好好念一遍,各方面协助达成这一点,效果可以大至改善我国的教育整体水平。不要因为听说有某一科构不成未来的竞争力而敷衍了事。
眼前我国的情况是,国家领导人在想国家需要怎样的人力,他们就提供哪些方面的技术训练;雇主在想公司需要怎样的人才,他们就要求大学提供哪个模样的毕业生;而父母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赚大钱过好日子,所以他们到市场探风向,要送孩子读最热门最有前途的课程。糟糕的是,做教育的也有这样想的。因此大家都在做配对的工作,国家需要工程师(注意,工程师只是例子)、企业雇用工程师、老师只教工程师需要的东西,父母送孩子读工程系,一条线配合,以这样死板的方式确保孩子具备竞争力。
如此配对之下,结果是被认定为和所谓竞争力无明显、直接关系的学问和技能都逐一被贬低和排除。以后的一切运算可以用计算机、计算器处理,因此用纸笔演算的能耐变得不重要,别让学生学,免得被学生投诉。以后有ChatGPT,干嘛还学习写文章?写文章就是写文章,难不成还能学到其他什么东西吗?
以这样的思维指导教育,结果是盼望未来要有竞争力,却是在今天就抹掉练就竞争力的点滴。
必须让孩子老实地做好今天能具体进行的学习,这样才能“吊诡地”保有未来的竞争力。如果孩子有选择的馀地,那么让他们学自己喜欢的,而不是预设国家、企业需要的去让他们学习不喜欢的。喜欢舞蹈的孩子,不要硬逼他们念工程,不然他们只会到班上过日子,顶多最后成了半吊子的工程师;如果是父母做的安排,必须时时跟进,协助孩子安下心地认真学好。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安排孩子学钢琴,但却不懂得让孩子接受钢琴;如果是学校规定必须学的,同样需要协助孩子正面看待、认真地学,而不是在旁边说三道四、煽风点火,说什么“马来文学来没用的啦!”、“历史及格就好,不必太费劲!”、“你又不是做科学家的料,读科学来做什么?”等等。
让孩子以真诚、虚心的态度接受和面对他们需要学习的科目,用正确的方法、心态和心境好好地、努力地念一遍,他们会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慢慢地收获构成所谓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不要因为担心没有竞争力,这个不肯学、那个觉得学了没用或只蜻蜓点水式地学一学,否则就只能是南辕北辙,说是要培养竞争力,却落得PISA成绩差劲、十一年教育后只剩下当网红的愿景、雇主抱怨毕业生态度不好能力不足等等的不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