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闲来无事,我爱逛市集,也常往老式咖啡店里坐。隐身于人丛中,耳畔人语絮絮叨叨。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听陌生人说话是一件颇令人玩味儿的事。我觉得玩味儿,除了事不关己己不劳心之外,当然也和我喜欢观察人们的说话、研究人们的语音有关。
大多数人每天都要说话,有的人一天里得说很多话。说话是为了沟通,和别人交流,因此,我们一般对别人的话语和话音琢磨得较多,对自己说话的声音反而缺少观察和了解。再说,在这个举目皆是文字影音平台、人人受促勇于表态的时代里,许多人有一肚子的想法,逮到机会一张口就争取时间说个不停。或许,对某些人来说,把观点说出来是首要的,如何得体地说也很重要,但说话的声音,只要能清楚听见就好。
清楚传达信息是我们每个人对说话的基本要求。除此,对于说话的声音,我们似乎考虑得不多,也要求不多。比方,怎么调整才能让自己的声音更好听?又如,怎么表达才能让对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方面,很多人都是后知后觉的。但其实,以怎样的声音来说话,也是得体不得体的问题。
好听,是听觉上的美感。对于声音的审美,人们以“绕梁之音”来形容美妙动听的歌声。是的,一个人可通过歌唱来探索自己的声音,尤其是音域。唱歌能使我们了解自己的声音和音高极限,进而为自己的音高找到一个可升高、降低的基点。音高的变化均以此基音为依据,就可较均衡地游移于音域间而不走调。说话其实也一样。天生嗓音低沉或音域高的人,可训练自己以较高一点或低一点的音高说话,把说话时的基音调至一个说者和听者皆适意的音高位置,让音域间的升降变化存馀裕,这样可避免出现低得昏沉或高得压迫的极端听感,让听者不舒服。
拿捏语速与停顿
的确,与人对话时,我们最常犯的同一个毛病,就是急著把话说完,忘了修饰自己的话语和调整语调,有时也忘了照应对方的听感和理解。对话是双向的,要是只顾著自己说,不理会听的一方,只管使劲儿地说,说个没完没了也忘了换对方说,如此没达到交流的目的,那不叫对话,叫倾诉。而细说从头的长篇大论,怎样才能不叫人听得厌烦?
关键大概就是节奏的拿捏——语速和停顿。说得太慢或太快,都会让人听不下去;没有缓冲段落连珠似的话语是一种疲劳轰炸,与人交流,应切记莫犯。
然而经过修饰的声音,若无真情实感,也难以打动人心。因此,从事声音工作的人很重视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声音的表情。有的人语感很好,话音表情层次感十足,有的人的声音里没有表情没有温度。语感的深浅,或许和一个人的阅历、性格相关。我曾在咖啡店里碰到一些约莫六七十岁的长者,说话时不只七情上脸,话音里的表情也很丰富,感染力很强,叫人听著听著,按捺不住与他同喜同悲。
这是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但,每个人都忙著说,那谁来听呢?我想,在说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学著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