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汉语拼音方案》教学在国内实行十馀年,人们的学习热情仍在。那时,语言环境相对地单纯,只有两家中文电台,一家国营的,一家私营的,而在电台做广播不是一件“好玩儿”的事,因为听广播节目的人很多,当中不乏对语文学习态度认真者,只要听见发音错误或用词不当,有的听众会直接拨电话到电台办公室指正,有的则写文章投到报章上,也常见其他读者回应指正之文,大家热烈讨论语文谬误现象。
当时,关于咬字发音这一方面的投诉和纠正,颇有中国那著名的《咬文嚼字》刊物的风气,如今回想起来,那是我所经历过的媒体与民众互动学习语文最积极的时期。听说,早些年还有对发音现象更细致的观察和发现,曾有听众针对电台主持人把“六 liu”的韵母发作iou而非根据拼音书写的iu,提出疑问。
省略拼写与实际发音
iu是iou的省略拼写形式,音素结构应为i-ou,是个“中响”复合式韵母。在三个音素之间,o是个响亮的成分。因此,即便是省略拼写而“被省略掉”了,但实际发音时,它还是“若隐若现”存在的。《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说明,iou、uei、uen前面有声母的时候,必须改写为iu、ui、un,据知当时这规定是为了简化读物上的拼写形式,不是要从拼写形式上表示什么发音变化。语音教学若按照省略式教,学生就会照省略式发音,而不能掌握原来音节的实际读音。
所以,在实际发音教学中,尤其是针对无语音基础、初学阶段者,一般不采用省写形式,而先教iou、uei、uen,到学生掌握并巩固以后,再教省写形式iu、ui、un。这主要是因为i(o)u、u(e)i、u(e)n这三个复合式韵母受声调的影响,韵母内部有些发音变化。当发第一声、第二声时,阴平、阳平的高音使到舌位比较高,口形稍微地合起,被省略掉的o、e、e就隐藏起来不那么显著;发第三声、第四声时,上声、去声的低音促使舌位较低,口形因此稍开,那被省略的音素就变得较为显著。这个变化,有个口诀帮助记忆:上去不变,阴阳变。
其实,iou、uei、uen这三个韵母的韵腹(即主要元音)就是o、e、e,同时也是声调所在。省写后,声调就分别落到了韵尾u、i和韵头u上。有的人缺少语感,要是又不了解这韵母结构原理,碰到由iu、ui、un这三个韵母组成的音节时,很可能会把标上声调的音素念得较为显著,比如“柳li(o)u、会hu(e)i、论lu(e)n”,有些人将音节里带调号的u、i、u发得强些,就说成了liuu、huui、luun。就算是第一、第二声的“溜li(o)u、灰hu(e)i、轮lu(e)n”,那隐藏起来的、省写的o、e、e,发音时虽不显著,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因此,要是发成了“溜liuu、灰huui、轮luun”也是不太正确的。
iou、uei、uen这三个韵母内部的音变规律,解说起来虽然相当微妙、细致,但几乎所有的语音教科书里都有提到,语音教学,不可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