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学者、小说家艾可在《如何写论文》(How to Write a Thesis)所讲述的方法以及例子令人发思古幽情。那是一个慢工出细活,手写或以打字机输入索引卡及笔记卡片的时代。知识探究原来还是少数社会知识精英的“特权”。书香门第的孩子才上大学。
艾可在序言中亦坦诚在意大利由于大学扩招,面向大众,学生的家庭以及中学背景博杂。学生可能选择了他们有兴趣的专业如哲学或古典文学,但是他们是技职中学毕业,没有学过希腊文或拉丁文。他们也没有学术写作的经验。课业论文,毕业论文将成为他们求学的难关。
艾可的这本书就是为这些大学新鲜人提供一个学术研究的入门指南。这本书自1977年出版至今,再版十几次,被翻译为十八种语言,除了艾可为1985年意大利原文再版写过再版序之外,全书内容没有修订过。
艾可在书中所揭示的研究方法,不单纯只是工具条目式的手册。如果仅是工具书,资讯工艺为资料搜索以及文献处理所带来的变革,必将需要为这本1977年就出版的书增删内容。
为学方法有几个特点
我以为这本这本书以“经典”的方式流传至今,是因为书中所阐述的为学方法有几个特点。其一,艾可在字里行间,总是为初学者设想,把我们实践中所可能遇到的疑惑都以实战的例子来解释。
其二,人文学者的养成不易,日积月累每日读书做笔记,脑力劳作的辛酸苦辣,艾可知之甚深。艾可在书中不时的叮咛以及乐观的语调,提醒我们发见的喜悦以及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本来零星的知识,片段的想法,得以形成体系的奇妙历程。艾可之书有如栽培学者的心灵鸡汤,让枯坐书桌上的老牌低头族,总是心怀希望,而不会因为学问无涯,心生沮丧而无功而返。
其三,艾可书中处处以大白话给予告诫。“你不是莫言,不要写长句”(原文为你不是布鲁斯特,Proust,不要写长句)。
我们大多都有这个毛病,把话说得很复杂,一堆术语或解释挤在一个句子里。
乍看之下很深奥,其实狗屁不通。如果你打算一个月内写一篇论文,艾可直接说,那你还是花钱请抢手,要不然去抄别人的论文吧。
这个建议也说到很多人的心上去了。不过论文文献电子化越来越全面,你抄袭的论文一经搜索引擎或资料库查重,无所遁行,最好还是别干。
做笔记其实就是记忆的锻炼。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记忆很好,过目不忘。唯有经过自己反刍,记录下的笔记,你才算是记住了。钱锺书多年的中文以及外文笔记出版,杨绛的序言特别为钱锺书“辟谣”,即大家都说他博文强记。
杨绛说,其实是钱锺书勤做笔记,而且有时间就回头修正补充笔记。这些日积月累才成就了博文强记的盛名。
写笔记,是我们与作者对话以及交流的过程。很多爱书之人都以爱护书本为名,都不在书上做任何注记。艾可提醒我们,一旦书是二手出卖,就算是干净的,没有在上画重点,写眉批,不会让你多卖几毛。我每次在书上拿萤光笔画线后,都有的罪恶感是多余的。所以我们更应该让书本为研究所用,开始拿起颜色笔在上面留下自己与作者交流的记录。
不要迷信只有成名的作者才会提供重要讯息。任何一个作者的书都可能提供我们研究的养分。这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作者都有可取之处,艾可称之为学术的谦卑(academy humility)。
艾可指导的笔记的方式,既要区分出文献的索引卡或文档,阅读档,还要根据个人研究的类型,依续区分引用、解读、主题、作者档等。这个方式看似把原来把做研究的脑力活,增加了书写卡片文件归档的体力活,也把阅读速度拖慢了。
许多人可能会因为其繁琐而厌烦。艾可信誓旦旦的告诉大家,这些每日的读书所得必将在往后的日子给予丰盛的回报。他以自己著作等身来证明他的方法有奇效。
最后艾可在序言说了,任何人无论他过去或现在的境遇导致他为学时的艰难,他们都可以受益于这本书,撰写一篇得体(decent)的论文。好吧,我就信他,一路黑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