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想再去一次离广渠门不远的袁崇焕(1584—1630)墓和祠,因为自从它2002年完成腾退、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我还不曾来过。
记得上一次大概是在1997、98年的时候,当时袁崇焕的墓是在广渠门中学的操场上,而祠堂部分则已经成了大杂院,院子里还有鸽子笼。我还曾拜访过为袁崇焕守墓的佘幼芝女士,她给我详细讲述了墓主的生平事迹。
袁崇焕在明代抗击后金军队的过程中屡建大功,然而,他最终却因为崇祯帝(1611—1644,1627—1644在位)误中皇太极(1592—1643)反间计,遭到冤杀,想必读者诸君已很熟悉,毋需多言。我只对其中一个细节印象很深,据计六奇(1622—?)以及张岱(1597—1679)等人的记载:当凌迟处死袁崇焕之时,许多百姓不明真相,误认为袁崇焕与后金军队勾结,故而争相从刽子手中买来其肉,每一块像手指那么大,就著烧酒生吃,边吃边骂,以表达他们对于袁氏的憎恨。
甚至是袁崇焕的五脏六腑,也被“截寸而沽”。而百姓中“拾得其骨者”,则“以刀斧碎磔之”。可怜袁崇焕“骨肉俱尽,止剩一首”,而其首级则被“传视”九边——明代北部边境的九个军事重镇。
另有传说认为,袁崇焕的旧部——一位姓佘的义士——冒死将其首级偷出,埋在崇文门外东花市一带,也就是今天袁崇焕墓的所在地。而佘义士及其后人也一直为袁崇焕守墓,传至佘幼芝女士,已是第十七代。
前年我去重访袁崇焕墓和祠的时候,查到离其地不远有一处名为隆安寺的古迹,于是决定先去探访,可惜它并不对外开放。
每年举办千盘会
据称该寺始建于唐代,其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多次修缮,主体建筑完整保存至今。隆安寺的僧规尤为严格,其极盛时每年元旦设果饵享佛,盛放果饵的盘子多达千数,每盘需耗费一金,号称千盘会。
寺内的戏台——这座在一般寺院中罕有的建筑,据说就是为了举行千盘会时唱戏礼佛之用。然而隆安寺无法进入,戏台笔者亦无缘得见。
至于袁崇焕墓和祠,时隔十多年之后再去探访,我深感其变化之大:以前袁崇焕的祠堂紧邻东花市斜街,在我的印象中,这条街道类似于今天的鼓楼西大街,两侧是四合院灰色的墙体,斜街本身则为浓密的树荫所覆盖,很有老北京的风韵。
不过今天它已不复存在,袁崇焕墓和祠处于一座住宅小区的花园绿地中——广渠门中学业已搬进新校舍,这样袁崇焕墓便与祠堂连为一体,不再处于学校的操场中了。至于祠堂本身,由于腾退了住户,院落显得宽敞明亮了不少。
可是,原本住在这里为袁崇焕守墓的佘幼芝女士已经迁至别处居住。据工作人员说,袁崇焕墓和祠现在归政府管,佘女士只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会过来为袁崇焕扫扫墓,其他时间就不怎么来了。
我看到祠堂院内还专门为她保留了一间屋子,作为办公室与休息室。望著其中略显陈旧的家具,我不由得想起十多年前来到这里时拜访佘女士并与她交谈的情景。物是人非,感慨系之矣。